時至今日,新股縮水發行在A股市場上已經不再是破天荒的事情,但是不能不承認,中國交建此次瘦身發行幅度之大還是出乎市場意料。再結合IPO預披露新規開始實施,使市場各方獲得充分時間對擬首次公開發行公司進行分析研究和監督,提高了新股發行的市場約束力。 應當說,A股市場持續低迷是中交建設的強力瘦身發行最顯而易見的原因,也可以說是發行公司的純市場行為。此前,2011年9月,中國水電在發行前一日選擇調減發行規模,從35億股到最終確定為30億股,縮減了5億股,而且從原擬募集資金173億元,下降為募資135億元至144億元。不過,當時上證指數正處于從2800點下落過程中,看似利好的縮股發行,當時反而引發市場更嚴重的恐慌,上證指數在中國水電上市之后連續下跌4天,跌幅為2.87%。 而當前情況與彼時已有大不同,如今,市場背景已經有了積極變化,上證指數處于觸底緩慢爬升過程中,此次中國交建發行數量縮水17億股,融資額也大幅減少了75%。雖然50億元的融資額看似龐大,但是與此前公司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相比明顯“溫柔”了很多。從這一點看,新股IPO的發行價及募集資金規模已經顯現出市場約束的力量。 另外,中交建設的瘦身發行體現了企業的責任和誠信以及管理層對市場的愛護,資本約束機制正在逐步發揮效應。企業選擇上市是為了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實現公司股權多元化,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同時,成為公眾公司也意味著將受到更多的監督,承擔更多的責任,作為市場中的一員,首先要對市場和投資人負責,盡可能地給予認可公司投資價值的投資者更多的安全邊際。而管理層對于公司發行的瘦身選擇開放綠燈,包括此前中國水電的縮水發行,都充分體現了管理層對市場的呵護,發行行政化的弱化。 而且,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問題一直是管理層研究的重點,并得到總理的深切關注。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化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弱化行政審批,強化資本約束、市場約束和誠信約束。為落實這一精神,證監會也在全面研討發行工作,以充分、完整、準確的信息披露為中心,改進發行審核制度。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明確表示,要完善新股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股票承銷辦法,使新股定價與發行人基本面密切關聯;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也針對新股問題開出藥方,研究存量發行、增加網下認購比例、改進監管制度,研究取消現行制度中涉及公司價值實質性判斷的內容等;加之本月開始實施的新股預披露制度,強化了社會監督,大大提高了投資者的市場參與度,進一步明確了新股發行的市場化方向。 這為新股發行的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打下了基礎,而中交建設和中國水電的縮水發行,更著重考慮了整個A股市場的承受能力,進一步體現發行中的市場約束與資本機制約束,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