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居民手中的財富受到兩方面擠壓,出現某種程度的縮水。一是高物價水平和通脹的壓力,讓城鄉居民明顯感到同樣的鈔票購買到的商品比以前少了;二是持續負利率和股市的低迷與房價不斷看跌,使居民財產性收入不斷縮水。居民財富縮水產生的負效應將直接影響其消費行為,進而影響商品銷售和消費內需的可持續增長。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漲幅較高,負利率持續存在;股票市值大幅縮水、股指連續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調控重壓的樓市,屢現“跑路”風波的民間借貸都影響了很多人投資的熱情,多數投資者普遍感覺個人財富縮水。
居民財產性收入減少、持久性收入預期悲觀,使消費行為趨于謹慎和保守,影響居民大額、持久消費性支出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8萬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6%,增速比2010年放緩2.2個百分點。商品性消費下滑固然受到汽車、家電、建材等商品銷售高位下滑的影響,也與多數居民由于財富縮水而趨于保守消費密切相關。
一看銀行存款利息,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中國已連續近2年處于負利率狀態,在經歷5次加息后,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從當初的2.25%上調至3.5%,但與2011年CPI同比漲幅5.4%相比,負利率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二看股市,從2007年10月開始,A股連續下跌,最大跌幅達60%以上。持續低迷的股市,一方面嚴重挫傷了居民的投資熱情,更對居民財富造成嚴重縮水。據估計,中國炒股或受炒股直接影響的家庭成員將近2億人,2011年股民的人均損失約在4萬元左右,這是多數股民普遍感到手頭拮據的主要原因。
三看房地產市場,在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下,房價過快上漲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居高難下的房價終于有了松動,并開始下滑。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國城鎮人口為6.65億人,占全國人口的49.68%,中國戶均人口數為3.10人。據此推算,中國共有2.15億個城鎮家庭,其中有房一族應該有1.87億戶。我國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為87%。據專家測算,每當房價下跌1%,全國有房者至少有0.56萬億元的財富縮水,下跌10%就是5.6萬億元。
眾所周知,居民消費意愿與其財富增減關系十分密切,而股市作為上億居民家庭財富的聚集地,它的漲跌無疑會對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由負利率和股市持續下跌等原因造成的廣大居民財富縮水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容低估。
1.財富縮水直接削弱居民消費能力,影響其正常消費行為。
商品價格持續過快上漲而利率水平又長期成負數,將直接影響居民家庭正常消費,并將對多數消費者心理造成負面沖擊。而持續的物價上漲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整個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致使居民消費更趨于謹慎,對價格的敏感度提高。
而近年來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消費分化現象日益顯著。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出現了消費分層化趨勢,即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因此通脹對他們的消費行為影響很大;而另有一小部分高收入者則取向新潮,講究精致的享受和消費品位,而通脹對這一群體幾乎沒什么影響。
就普通百姓而言,通脹意味著其財富的縮水,因此,當通脹來臨或即將來臨,為了實際購買力降低帶來的壓力,人們外出餐飲、娛樂、旅游的比重會減少,從而影響到這些行業的發展。而實際收入預期的下降還會導致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更加小心謹慎,對產品實惠的重視程度上升,中低端貨物與服務更受歡迎,這對消費升級是很不利的。
2.財富縮水使消費難以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近年來,在投資需求難以長期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對消費需求寄予了厚望。但去年的消費增長既沒有顯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爆局面,也沒有充當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去年最終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為51.6%,固定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為54.2%,消費貢獻率比投資低2.6個百分點。消費仍沒有充當去年經濟增長的第一推手。所以如此,主要是與居民收入增長預期不佳、財富大幅縮水或財富預期不佳、實際有效購買力下降等因素有關。
3.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多數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
據央行發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有68.7%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不少居民反映“收入跟不上物價上漲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謹慎,尤其對當前房價水平,有近80%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這個數值是僅低于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現在,由于房價仍居高不下,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住房消費的支出預期,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房價的居高不下還嚴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這已經成為制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4.負利率損害居民實際利益,而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依然很低。
隨著物價水平的提升,負利率日趨擴大,居民財產性收入不斷縮水。由于我國居民儲蓄多數是為養老、購房、子女教育等而積蓄,負利率非但不會刺激當期消費的增加,反而削弱了居民未來的消費能力。而在收入渠道逐步趨向多元化的今天,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比重仍然很低。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僅占全部收入的2.7%,僅比2010年上升0.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在四大收入中的比重依然是最低的。財產性收入對城鎮居民收入的貢獻還很小,不僅低于經營凈收入的貢獻,更遠低于轉移性收入和工薪收入的貢獻。
5.股市持續下跌不僅造成大量居民財富縮水,還會傷害實體經濟,影響居民就業。
從2007年10月開始,A股連續下跌,最大跌幅達60%以上。如此大幅下跌不僅挫傷了居民的投資熱情,造成居民財富大量縮水,還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傷害,影響金融安全與穩定,影響社會就業,最終影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另外,股市過度下跌還促使大量資金回流銀行,加大信貸緊縮背景下銀行的經營壓力和貸款沖動,這既不利于貨幣政策的實施,也容易增加銀行經營風險。
6.財富縮水使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消費和投資行為更為謹慎。
一般來說,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短期消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預防性儲蓄和流動性約束決定的。由于物價持續處在高位不僅導致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持續冷淡,而且投資意愿也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適應市場上消費變化的需要,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往往會出現滯后,同時,由于收入制約及歐債危機帶來的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導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轉化為儲蓄,消費的拉動作用將難以有效體現。
儲蓄存款和資本市場是我國居民的主要投資理財渠道,目前皆處于資產縮水狀態。而增加居民對預期收入的信心,是提升居民即期消費的重要保證。一般地說,居民的即期消費不但受收入水平決定,還與居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有關。
因此,政府在努力刺激居民消費時,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強化城鄉居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目前有關方面正在采取或即將采取適度放松銀根、財政減稅、穩定資本市場、調高出口退稅等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在力保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達到擴大消費的目的。
然而,治本的辦法是,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這才是擴大消費的關鍵。按照消費理論,邊際消費傾向將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中低收入家庭為了改善生活,一般都將更多的新增收入用于消費。因此,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提高農村中等及以下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會高效率地將收入轉變成即期居民消費,并有力地推動擴大消費需求政策的落實。為此,可采取相應措施。
一是要加大力度,多措并舉,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只有讓更多的家庭學會理財,讓更多群眾增加財產性收入,才會有利于縮小各群體間貧富差距,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另外,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就在于使更多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通過擁有財產性收入進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從而實現“橄欖形”的合理收入分配形態,縮小貧富差距。
二是要逐步改變儲蓄存款長期負利率的狀況,維護廣大儲戶的利益。目前,銀行儲蓄存款仍是我國多數家庭金融資產的主體,特別是大部分收入相對偏低的居民,仍習慣將錢存入銀行。存款要有收益是基本的要求,但目前的銀行定期利率與CPI指數差得太多,實際是負利率,存款不僅沒有收益反而遭到實際的財產損失。要從降低物價漲幅和提高利率兩方面入手,盡快改變這種負利率的局面;逐步實現實際利率為正值,使一年期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稅后高于CPI,讓廣大群眾能夠通過儲蓄存款獲得利息收益。
三是要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降低投資門檻。目前在銀行理財產品中,很多投資起點在5萬元以上,這將大部分中低收入群眾擋在門外。在發展資本市場的同時,要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更多地推出一些適合沒有任何金融投資經驗的普通投資者的理財產品,為他們提供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的投資品種,使擁有財產的居民不管其財產的多少,都有機會通過財產運營獲取財產性收入。
而股市應該把廣大股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既是股市存在的理由,也是市場正常發展的基礎,同時也符合市場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廣大社會公眾投資者的財產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