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加快向服務經濟轉型,我國對服務業發展的要求更為迫切,即將迎來“服務經濟新時代”。如何看待并把握好其中蘊藏的機遇?如何科學選擇戰略重點和行業重點?如何擺正服務經濟與城鎮化的關系?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服務經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標志,代表著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當前,隨著經濟服務化全面提速,城鎮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務業正在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主力軍,我國即將迎來“服務經濟新時代”,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拐點。
記者:現在,無論是從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看,還是從擴大內需的戰略需要看,我國服務業都將迎來發展“黃金期”,我國將邁入服務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如何看待并準確把握好這個機遇?
姜長云:當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發展服務經濟的良機。在這一階段,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但是,受發展基礎、需求狀況和資源條件的影響,目前發展服務經濟也很難“遍地開花”。
研究表明,發展服務經濟,應把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務區及其部分轉型升級壓力大的老城區,作為區域重點,將這些地區建成發展服務經濟的核心區。在這些地區應重點發展以信息化為引領支撐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建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極。通過加快核心區的產業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引領帶動和改造提升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服務經濟網絡節點,形成對城市功能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性帶動效應,為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率先建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創造條件。
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發展服務經濟,要在統籌規劃和鼓勵分工協作、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的基礎上,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3大城市群為重點,結合加強各具特色的服務經濟網絡節點建設,積極引導城市群內部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城市形成各有特色的現代服務業主導產業,促進不同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工,培育城市特色,增強城市群內部的有機聯系和網絡關系。要圍繞支持這些重點,直接帶動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逐步形成適應服務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輻射帶動更多地區培育服務經濟的經濟形態。
記者:為什么建議當前我國發展服務經濟應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重點?這主要出于什么考慮?
姜長云:之所以建議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重點,一是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的基礎條件較好,要素市場較為發達,人才、知識、信息等創新資源密集;二是這些地區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較高,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難以承受,容易向外轉移,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區域產業轉型留下空間;三是附加值較高的現代服務業,通過向這些地區集聚發展,可以獲得市場需求規模化、集中化的優勢,也可以增進企業之間合作交流的便利和互補性,有利于凝聚發展現代服務業要求的創新要素和人才。
之所以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務區及其部分轉型升級壓力大的老城區作為發展服務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區,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務區,往往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區,也是城市經濟、文化、科技資源高度密集,人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是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旺盛的增長極,也是現代服務業最具發展潛質的地區,具有主導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式演變的優勢條件,容易左右未來城市功能的演變方向。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轉型升級壓力大的老城區,由于土地等要素價格較高且可得性下降,加之經濟結構老化、社會負擔沉重等問題突出,往往面臨不轉型即衰退的尷尬境地。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城區功能轉型,是其擺脫困境難以回避的選擇。當然,基于國際經驗,城市中心商務區建設可以依托城市中心區或老城區改造,也可以選擇在新城區或其他更具潛力的地區。
記者: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也是服務業發展的過程。服務業的繁榮,有利于增強城市的服務功能、集聚水平和輻射能力,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們發展服務經濟,應該如何把加快發展服務業與實施城鎮化戰略結合起來?
姜長云: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重點發展服務經濟也好,建設城市中心商務區、促進其老城區轉型升級也罷,都應放在推進城鎮化的戰略高度統籌考慮,努力促進城鎮化與服務經濟的互動發展。城鎮化不僅會帶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還會帶來產業和創新要素分布的集聚化,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結構升級,影響著城市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決定了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的程度與方向,影響著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進而影響著城鎮化質量。一個城市能否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它是綜合型城市,還是工業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專業型服務城市,抑或消費型城市,與其服務業結構也有密切關系。以傳統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服務業結構,很容易導致低效劣質的城鎮化和城市功能老化,影響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服務業結構,往往導致高效優質的城鎮化和城市功能的新型化,有利于增強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在一個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之間,各具特色、分工明確的服務業結構,也容易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城市功能。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為產權和創新要素的流動與優化組合提供了便利,也會對城鎮化和服務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產生深刻影響,為城鎮化和服務經濟的互動發展提供新的更高平臺;對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群、城鎮化及服務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乘數效應。知識經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還導致城市內外的產業之間、城市之間的組合關系日趨復雜多樣,有利于促進城市功能分化,推動城鎮化和服務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可見,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重點加快發展服務經濟,還需要注意統籌推進信息化和城鎮化、服務經濟的發展。
記者:整合資源、科學選擇發展服務經濟的戰略重點和行業重點,對于加快服務經濟的發展進程,更好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至關重要。對這個重點,應當如何把握呢?
姜長云:選擇發展服務經濟的重點行業,需要注意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培育新增長點與增強服務業功能并重,優先瞄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二是擴大服務業就業與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并重,服務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適度優先;三是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并重,向生產性服務業適度傾斜;四是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重,發展現代服務業適度優先。“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壯大高技術服務業、規范提升商務服務業、優化發展商貿服務業、積極發展旅游業、鼓勵發展家庭服務業、全面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基于上述原則,綜合考慮需求擴張潛力、創新能力、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對增強就業能力和主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我們認為,在未來十年內,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重點行業,除應包括“十二五”規劃綱要確立的這些行業外,還應包括健康服務等行業。
當前,健康服務業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強基本健康服務、改善民生、促進基本健康服務均等化的需求迅速凸顯,成為“堅持民生優先”不可回避的課題。隨著高收入群體數量的迅速增加、消費結構的加快升級,擴大健康消費已成發展的潮流。由于工作節奏的加快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營養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迅速增加,催生出大量的健康服務需求,要求提高生命質量。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加快,也在推動健康服務需求的迅速擴張和釋放。健康服務業作為未來消費熱點的趨勢,正在迅速顯現。
今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加速轉型,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加大,還會不斷形成對居民心理適應性的挑戰,加劇精神性疾病和精神健康問題,甚至導致抑郁癥等大量發生。通過加強健康服務業,舒緩人們的精神壓力,促進其精神健康,對于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凸顯。此外,對外開放的擴大,也為開拓健康服務業的市場空間創造了條件。因此,從中長期角度看,我國健康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未來服務業發展的重點行業中,健康服務業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