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危機既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與全球經濟復蘇形勢不穩定密切相關,也是美國內部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其解決辦法除了緊急救助措施之外,關鍵在于進行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改革。這不僅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氣和決斷,還需要各方的共識。當務之急是采取果斷措施,防止債務危機進一步蔓延,避免市場萎縮和經濟嚴重衰退。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的歐美債務危機都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沒有解決的資本主義深層矛盾的再次爆發。和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一樣,美債危機的實質是美國的經濟危機,美債信用級別下調,美元貶值,美國國內通脹預期增大,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大幅升高,制造業恢復更加艱難,失業率再次走高,這一切使得美國經濟復蘇更加乏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然要繼續利用美元的國際霸權地位,將自己的危機轉嫁給全世界。我們看到,當前美國已大幅提高政府債務上限,第三次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呼之欲出。這個政策一旦實施,我國持有的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面臨大幅縮水,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研究中,加強對美債危機實質及其應對方法的研究很有必要。 這次美債危機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延續,同樣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深化的表現。美國目前的巨額政府債務是近20多年來財政預算赤字累積的結果。近年來,實體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被忽視,金融業被直接當做經濟發展的財富標志,金融資本勢力急劇膨脹,產業工人在經濟社會中的影響受到削弱,導致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深化,收入分配重新走向貧富兩極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美國政府通常不愿意通過提高稅收來降低資本家的利潤,而只能靠發行政府債券來在短期刺激有效需求,不斷提高國債上限,使美國國債越積越大,以致產生了當前的美債危機。 可見,美債危機根源于虛擬資本脫離了實體資本,根源于實體經濟中發生的問題,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具體講,是根源于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實施的一系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所導致的二元經濟結構。這種二元經濟結構的核心是:貧富懸殊急劇擴大,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在這30多年的時間里,美國經濟的一個巨大特點就是金字塔頂尖的過度“繁榮”,和廣大的中下階層收入的持續衰退。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很大沖擊,出口大幅回落,并造成國內工業生產速度下降和就業減少,經濟增速下滑。危機爆發后,由于中國成功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經濟回升和向好。但近來連續發生的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表明,西方主要國家政府債臺高筑,實體經濟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增長潛力很可能明顯下降,全球復蘇將面臨更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復蘇過程將是一個緩慢曲折復雜的過程,世界經濟很可能進入一個相對低速增長期。這就使中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增大,要從長期、從根本上應對美債危機,就不能只靠短期的經濟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就我國而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全社會特別是企業增強結構調整、轉型創新的自覺性,面向市場需求,加強政策引導,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動解決制約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保持財政、貨幣、貿易、產業等政策可持續性。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還表現在社會成員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方面。應對美債危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破除把勞動等同于物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觀念,要在全社會貫徹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把促進就業作為鞏固和拓展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最大限度創造勞動者就業和發展機會;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建設健全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有利于勞動者成長成才的引導機制、培養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