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排放的PM2.5在空氣中存在多年,為什么現在才成了社會熱點? 1月上旬,北京市環保局公布PM2.5研究性監測的歷史數據。2000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100—110微克/立方米,2005年降至80—90微克/立方米,2010年為70—80微克/立方米,10多年來,北京PM2.5濃度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10年前北京PM2.5濃度比現在高,但是沒幾個人關注它,現在全社會都在關注這個問題,可見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了。 總體來看,中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確實在一步步提高。可是,空氣污染厲害的時候人們意識不到,現在空氣質量比過去好,人們反而“窮追不舍”,這又是為什么? 分析環保意識提高的原因,常聽到兩種說法。一是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開始逐步關注環境問題。二是認為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活,人們不得不關注環境問題。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并且互相關聯。 歸根到底,環境質量是生活質量的一部分。一方面,環境質量像木桶的短板,人們其他方面的生活質量再高,總的生活質量也會被這塊短板拉低水平。另一方面,人們在追求生活質量上檔次的同時,對環境質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過去不當回事的環境問題,現在難以容忍。 細究起來,不同的公眾,環保意識提高的原因并不相同。 有些人的環保意識,是在比較中提高的。經常出國的人,對比發達國家的環境,發現人家那里天藍水清地干凈;城市居民到山區游玩,覺得空氣比城里清新許多。原來以為自己居住地的環境還可以,一比比出差距,就有了更高一層的環保意識。 有些人的環保意識,是在深受其害中提高的。過去,許多地方的鉛蓄電池企業建在村里,村民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后來一些兒童身體不適,經檢查是血鉛超標,村民開始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求當地政府關停、整改鉛蓄電池企業。許多農民的環保意識是用健康受損的代價換來的。 無論環保意識是怎么提高的,都離不開對真相的認知。比較之后、受害之后,人們就要追尋真相,原本被蒙在鼓里的人對身邊的環境問題有了清醒認識,必然提出新的訴求。這些年,城市居民覺得空氣質量沒有政府部門說得那么好,這一質疑就是環保意識使然。人們不斷質疑,促使專家說明PM2.5與灰霾的關系,促使環保部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把PM2.5和臭氧納入空氣質量評價,促使北京等大城市紛紛表態要在今年實施監測。 然而,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并不等于自己的行動也能跟得上。有人質問環保官員,現在空氣污染這么厲害,你們為什么還不公布PM2.5的數據,你們為什么不治理?不能說此人的環保意識不強,但這么說好像治理污染與自己無關。 環保意識提高是好事,把它固化為“享受好環境是我的事,防治污染不關我的事”就很成問題。每個人既有享受好環境的權利,也有維護好環境的義務。除非不吃不喝不住房子不坐車不享受現代化的成果,否則許多環境問題都與個人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問清楚“為什么”之后,更應該考慮“怎么辦”,這樣的環保意識才真正稱得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