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于1月8日正式拉開帷幕。 春運素有“老大難”之稱,與往年一樣,在如此巨大的人口遷徙面前,鐵路部門將不得不打一場硬仗。每當春節臨近,有多少游子,無論是民工或者是白領,也無論是排隊或者打電話,為了買到一張回家過年的車票,勞心又勞力,甚至苦求而不得。 為應對今年的買票難,鐵路部門可謂“絞盡腦汁”。1月1日起,呼吁已久的火車票實名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而網絡售票這一形式也得以首次引入鐵路售票系統。實名制和網絡售票的實行正當其時,不過,我們恐怕不能對類似的技術手段寄予過高的期望。 雖然實名制增加了黃牛黨倒票的難度,網絡售票也增加了購買火車票的便利性,但是火車票的稀缺性未有根本改觀,供求矛盾也未現明顯緩解。 換言之,春運難,或者說買票難,其癥結就在于鐵路運能之不足,即需求過于旺盛的同時,供給卻跟不上。這一點,鐵道部本身亦不否認。 可見,倘若不從抑制需求與增加供給這兩個方面著手的話,春運就始終會是個令人頭疼的“老大難”。 欲改善供求關系,價格因素至關重要——供求影響價格;價格亦影響供求。目前的鐵路票價已是多年未見調整,低于正常水平,理論上,適當提高一下票價,可抑制一部分需求。不過,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國人過年團圓的文化情結,單純提高火車票價恐怕難以奏效,且容易加重低收入的民工群體的負擔。 解決春運難,更重要的是從以下兩個方面突破:其一,從需求端來看,民工返鄉客流非常龐大。如果民工能夠在城市安家落戶,找到歸屬感,把老人和孩子也接過來,那么他們趕回家探親的動因將大為減弱,即便是要歸鄉,也可能避開春節高峰期,選擇錯峰出行。如此一來,春運期間的人口流動規模將大為減少,有效緩解春運運能壓力。為此,有必要大力推進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逐步破除戶籍制度,并實現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其二,供給端來看,數據顯示,我國鐵路營運里程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里程卻僅為6.4厘米。一直以來,我國對鐵路行業實行嚴格管制,包括行業準入、價格制定、收入分配等各個方面,市場化程度嚴重不足,而唯有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才能突破鐵路運能之瓶頸。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鐵路壟斷體制,開放鐵路行業,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盤活市場,以切實改善鐵路運能投入和建設之短板。惟有保障充足的鐵路運能,春運難題才會出現迎刃而解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