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或許是2012年“末世危機”中惟一猜中的預言。尤其是對習慣了高速的中國出口,低于10%的出口增速,意味著冰河期已經來臨。 現實也是如此。去年年末,中國三大經濟圈無一例外出現外貿疲軟。央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出口訂單指數近3年以來首次跌破臨界值,其中,出口訂單指數為48.7%,為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落入50%以下的區間。 減速是共識,但是否低于10%,官方與民間還在“商榷”。有兩個變量左右預測結果:一是外部經濟復蘇程度,二是人民幣升值幅度。有分析表明,如果經合組織國家(OECD)GDP增速每下降1%,將會拉低中國出口增速約3.5%;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每上升1%,將會抑制中國出口約1.5%。按照這一比例,如果2012年OECD國家經濟僅增長0.8%,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上升了6.2%,則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將掉至個位數,僅為8.9%。 當然,如果人民幣雙向波動更順暢些,情況可能會好點,但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前景推測意義不大。毫不夸張地說,十年高歌猛進的中國出口已經走到了歷史盡頭。這種歷史終結并非中國主動要求。一是因為歐美市場失速。這一塊占了整個出口的43%,2008年前甚至占55%;二是中國國內的生產成本上升,“劉易斯拐點”倒逼轉型,呼吁回歸正常增長的聲音也進入決策層。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增長”,而不是“保增長”就可以看出,中國已經開始為出口“負貢獻時代”做準備了。 告別賺錢的日子肯定痛苦。2008年出口同樣“生病”,政府當時的應對策略與現在完全不同,比如4萬億元投資計劃、大規模出口退稅等等,“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引擎”,一時風光無限。 但實踐證明,這些高強度政策優惠只能紓一時之困,而非長久之計。從中國商務部幾次吹風出口減速的論調可以看出,決策層已經意識到,出口不可棄,但也不可舍身救。 出口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型經濟為中國架設了一條世界經濟的“感染渠道”,幾次“硬著陸”危機都與外需下降有關;二是出口型企業幾乎成了政策的“寄生蟲”,所賺利潤無非就是出口退稅,或是“便宜”的人民幣,不思生產擴大、技術改進,除了幾個“作坊主”,到底富了誰?三是外匯占款被視為通脹“禍首”,外貿順差也不受人待見;四是貿易戰烽煙四起,疲于應付。 那么,救贖外貿出口的“船票”在哪里?轉型本應當仁不讓,但要先糾正兩個誤區。一是認為加大進口就是轉型,但事實表明,近兩年進口增速加快主要是因為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關聯密切,比如資源性產品。二是全部搞高精技術產品出口,這又有些“一刀切”了,光伏產業嚴重過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船票”其實就在出口商自己手里,有的已經開始行動。比如筆者了解到,一些以前做代工的加工型企業已經開始轉型做自己的品牌,一邊有歐美的訂單照接不誤,另一邊還在全國各地開實體店、網店,叫賣自己的品牌產品。當然,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這些企業以前只做生產,其他一概不管,現在要學著負責整條線運營,困難不小。但他們的優勢也是明顯的,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先進的制造工藝,擊穿貿易壁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是如何將這種優勢帶入國內市場,所以“船票”另一部分還得落在政府身上,積極引導、有償鼓勵、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總之要讓這些嘗試轉型的出口企業,有膽量轉型,也有資本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