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改革開放30余年來,曾經被用作MBA案例的中國優秀企業,現在已經幾乎倒了80%。交大安泰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孟憲忠認為這是某些企業普遍使用“山寨、炒作、欺騙”等等“負競爭力”手段所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國外的MBA教育也引進中國并迅速擴招,大有膨脹泛濫之勢,教材本土化中非常多地引用了中國的企業。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后企業的歷史都不長,所以還無法更多地見到能夠長盛不衰的企業。另一個原因是,MBA選擇案例往往跟著“時髦”走,哪些企業紅了就選擇哪些企業,在時髦過后這些企業落潮,自然案例選擇就失敗了。
但是,畢竟MBA案例選擇的企業都是一時最強、管理最好的企業,這些企業將近80%的倒下比例還是太過于驚人,所以還是要從市場環境中找原因。
如果多看幾個數據,可能就會發現問題。有關部門公布,國有企業2011年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1125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3%;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687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2%。而一項去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目前平均壽命僅3.7年,相反目前歐洲和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企業8.2年、德國500家優秀中小企業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
所以說,除了國有企業和央企以外,不光是MBA案例企業不行,而是多數的企業境況不樂觀。其中,廣受詬病的稅費過重可能是主要原因。體現在中小企業上,任何想從事實業的投資者開辦中小企業后,由于繁重的稅費,左沖右突三四年消耗了所有的資金和精力后常常關門走人;而作為大企業,也許機遇好,可能興盛一陣子,但是這些企業除了承擔繁重稅費外,還往往被承擔了其他社會負擔,但是現今社會時尚和消費熱點轉換太快,一旦企業市場前景轉淡,企業立馬滑落。
此外,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孟憲忠提到的一些企業使用的“負競爭力”問題。伴隨著社會誠信狀況的惡化,一些企業在經營上浮躁心理膨脹,不能沉下心來真正把服務消費者作為追求,而是期望撈快錢,甚至不惜坑蒙拐騙,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劣質奶事件等等;有的企業經營者甚至借上市的機會制造虛假業績,企圖到期后套現走人,讓消費者和投資者去揀一地的雞毛。這樣視誠信如無物的企業,怎么能長久生存?
回到開頭的問題,MBA案例企業之所以頻繁失敗,根本原因在于,MBA選擇的走紅企業,或者是一時成功的企業,往往并沒有以誠信立足,而是靠機遇和負面的經營技巧取勝。而MBA在選擇案例時,往往只重視管理技巧和管理思路的創新,而不注重企業的道德誠信。所以,時間過個十年、二十年,MBA的案例企業絕大多數倒掉就不奇怪了。
中國有個知名的企業家說過,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不行賄原則”,這就是道德的力量。我們不討論該企業家是否真的言行一致,但是這種道德追求無疑是對的,而該企業家的公司也已經存在了20多年,這期間它的不少曾經比肩者已經倒閉。這個案例值得企業家和MBA教育家們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