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證監會將研究制定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探索設立合伙制資產管理機構,郭主席的表態對于困擾基金業人才流失的問題不啻于一針強心劑。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的監測也顯示,已有不少基金業人士在微博等渠道就此討論。 近年來,肖華、江暉、王貴文、呂俊、石波、孫建冬等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在行業耕耘多年最終選擇了離開,加入了私募大軍。除了公募基金經理之外,基金公司老總離職也愈發增多,博時基金前總經理肖風、招商基金前總經理成保良、交銀施羅德前總經理莫泰山等人或從事PE,或轉戰私募。 在基金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因此,人才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基金業發展的早期,基金業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從過去13年基金業的發展歷程看,即使是在老十家基金公司里,有華夏、博時、南方等資產管理規模發展到上千億元的基金公司,也有資產管理規模比較小的老十家的基金公司。從單只基金業績看,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的業績差異也非常明顯的,華夏基金的王亞偉、興業全球的王曉明等人管理的基金業績年化收益率能達到40%、30%左右,同期也有基金業績比較差的。 從目前基金公司的股權結構看,外資、民營企業等資本已經活躍在基金業了,其中,合資基金公司更是超過了30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家數已超過了全部基金公司的半數了。因此,在外資和民企企業都可以擁有基金公司股權的情況下,作為基金公司的高管和核心員工,擁有一定股權對于基金公司的發展和留住能力強以及核心員工應該能起到積極作用。 目前由于基金法規的限制,現階段基金公司高管和員工并不能直接擁有股權。而從現實情況看,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已經在探索給核心員工一定的激勵措施了。以華寶興業為例,該公司將給基金經理的獎勵換成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份額,這樣就把基金經理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綁在了一起,這些措施都是比較好的嘗試。 當然,股權激勵也不是萬能的。從國外公募基金經驗看,一些發展得比較好的基金公司也沒有股權激勵,但是仍然發展得很好。而從業內高管和基金經理的需求看,一部分人也并不是特別在乎股權,他們在乎的是榮譽和社會責任。除此之外,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是一個因素,比如美國威靈頓基金公司,該公司有23個投資小組,在這里的投研人員在各自的投資小組里互相學習,取得進步,這也是留住優秀人才的一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