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這無疑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實質。那么,如何才能保證實體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呢?筆者認為,需解決好這樣五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政府的思路能否調整到著眼長遠。政府的思路決定政策的導向,政策的導向又決定經濟的發展方向。過去幾年,由于地方政府過度注重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過度看重房地產對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收入的貢獻,大炒特炒房價、地價,不僅使房價嚴重脫離國情、脫離老百姓的購買能力,而且給開發商帶來了巨額暴利,從而使實體資本大量流向房地產業,導致實體產業“空心化”。這種思路偏差和短視目光,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所以,政府能否轉變發展思路,消除短視目光,樹立發展實體經濟為重點的思路是關鍵因素。
其次,國有投資能否發揮導向作用。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戰略核心地位,國有企業的投資目標和方向,直接影響到其他投資主體的目標和方向。前些年,實體資本大量流向房地產等虛擬經濟,很大程度上與國有經濟導向作用沒有發揮好有很大的關系。包括央企在內的很多國有企業,把投資重點放到了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甚至對其他投資主體形成了擠兌。發展實體經濟需要國有投資發揮正確的導向:一方面,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凡是有房地產、資本等非實體產業業務的,只要不是企業的主業,一律退出,給其他投資主體留出空間;另一方面,必須把投資重點放在與其定位相關的實體經濟上,把一般性競爭行業的發展空間盡量留給其他投資主體。
第三,民間投資能否回歸實業。改革開放30年來,民間資本對實體產業的重視和青睞,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近年來,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慢于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基礎越來越不牢固很大程度上也與民間投資大量轉向虛擬經濟密不可分。如何才能重拾民間投資對實體經濟的信心呢?一要在政策上鼓勵民間投資、引導民間投資、激勵民間投資,讓民間投資享受與國有投資同樣的政策條件和地位;二要打破壟斷,對民間投資開放市場,給民間投資以新的投資空間。在這方面,尤其要防止開門迎客、關門打狗的現象,不僅要讓民間投資能夠走進新開放領域,也要能夠讓民間投資在新開放的領域生存下去,而不能像民營航空、成品油市場一樣,讓民間投資做做點綴、裝裝門面;三要在資源配置上給民間投資平等的地位和待遇。
另外,虛擬經濟部門能否有效遏制投機、消除暴利。這些年,實體資本所以大量流向虛擬經濟,并不是虛擬經濟天然比實體經濟更具吸引力,而是因為各項政策措施不配套、行為的不規范以及監管不到位,使虛擬領域產生了太多的暴利。要讓資本回歸實體產業,消除虛擬領域的暴利,遏制各種投機行為非常緊迫。如房地產、股市、金融市場等,凡是嚴重脫離實際、脫離國情、脫離社會平均利潤水平的,都要通過一定的制度和辦法予以約束與規范,如征收資本利得稅、暴利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