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速從今年一季度的9.7%回落到三季度的9.1%,再度引發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硬著陸”的擔憂,A股市場近期出現較大調整。但是,從長遠看,當下經濟增速放緩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恰恰為資本市場長遠健康向上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國證券報認為,主動降速,不但不會對A股形成長期壓力,反而會促使中國經濟實現由“人口紅利”向“制度和勞動生產率紅利”階段的過渡,從而為資本市場創造新一輪發展的機遇。 近期一些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減速問題相當嚴重,明年經濟增速甚至可能低于7%或8%,出現“硬著陸”。事實上,對中國經濟而言,增長速度已不是最重要的,而應該追求有品質、有效益的增長,需要同時強調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安全、環保等方面,綜合多個因素進行考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但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這種高增長透支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同時也導致內外發展、產業結構、融資結構、收入結構等諸多不平衡。如果經濟發動機總是全速運轉甚至過熱運轉,那就無法解決這些結構性失衡,對經濟和股市無異于“殺雞取卵”。 例如,與經濟增速過快相對應,各類型微觀主體必然產生巨大的融資需求和擴張壓力,從而忽略科技創新和生產率提高,不利于股市平穩有序發展。中國經濟10年來高速增長,A股流通市值10年來擴張了10倍。在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后,股市與經濟一樣,走到了歷史性的十字路口。由此可見,結構性調整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為宏觀經濟,從而也為資本市場夯實基礎 。在這種結構調整中,股市同樣蘊含著財富機會和結構調整紅利。 在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后,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高峰時期,國民經濟蘊藏著深層的增長潛力。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實現穩中求進,不僅經濟增速將保持較高水平,通貨膨脹也是可以控制的。“十二五”規劃提出GDP年均增長7%的目標,這個水平在全球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為9%,遠高于發達經濟體1.9%和新興經濟體6.1%的預測值。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之一,仍將是資本和投資的熱土,投資者不必對宏觀經濟失去信心,更不必對資本市場過度悲觀。 中國證券報認為,當前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最有利的歷史時機,面臨難得的、最好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到,要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其中特別提到“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繼續鼓勵金融創新,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發展場外交易市場 ”,“積極發展債券市場 ”,“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這些要求不是憑空提出來的,恰恰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客觀需要。 中國證券報認為,資本市場將充當結構調整的“先鋒軍”,也將充分享受結構調整釋放的巨大紅利。從中長期的角度看,A股市場將進入一個機遇期。 首先,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市場下跌空間有限。從歷史數據看,股市低點一般領先經濟低點一到兩個季度。2009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達6.1%,是一個階段低點,而上證指數在此前4個多月見底。截至三季度,今年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下降,三季度增速創8個季度以來新低,未來經濟大幅下滑的空間已明顯收窄。 其次,上證指數與M1的相關度較其與GDP增速的相關度更高,股市與流動性的聯系更加緊密。當前M1增速已見底,存款準備金率有望進入下調通道,流動性的政策環境將趨于好轉。明年通脹水平有望保持3%至4%的水平,從而為股市提供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再次,主動“降速”后,明年經濟將進一步確認從“人口紅利”階段到“制度和勞動生產率紅利”階段的跨越。結構調整深化、實體經濟發展、相關規劃出臺和落實將為股市帶來不少新的投資機會。其中,要素價格改革推進、貿易結構加速轉變、服務業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將最為突出地釋放“制度紅利”,給股市帶來投資機會。 研究長期資金入市、推進機構投資者發展等制度建設提速也將助推股市基本面轉暖。沒有“只雨不晴”的天,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股市有望率先展現未來較長時間內中國經濟新的熱點和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