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持續重挫,市場爭議是否可將養老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兩金”委托機構投資資本市場。筆者認為,當前股市各項制度和功能還不太健全,加上“兩金”的特殊性,要投資股市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養老金是否可以入市需待法規明確。 目前養老金能否進入股市還沒有明確說法。去年10月《社會保險法》正式出臺,其中第六十九條規定“社會保險基金(養老金包含在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相關規定正在制訂中。 現行養老保險基金是由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組成,一般是由企業和個人分別按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20%和8%繳納保險費,并分別納入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社會統籌基金這塊實行的是現收現付機制,即以收取在職職工養老金繳費來支付退休人員養老金需求,本期征收、本期使用,基本沒有結余;由于承擔著確保當期支付的任務,這塊資產原則上也只能存銀行、買國債。 養老金有結余的主要是個人賬戶這塊,據稱《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已經完成起草,《辦法》擬將個人賬戶基金交由省級社保經辦機構統一實施投資管理,其投資渠道擴展到股票、企業債和金融債,但是,至今國務院也還沒有批準出臺該辦法。有專家擔心省級政府主導信托投資,由此可能成為新一輪社保違規的風險源;對將這部分資金交由市場化機構管理,不少專家更是反對。 由于養老金個人賬戶這塊資產具有私有性,是否將其委托專業機構理財,顯然賬戶主人才有最終決定權,別人無權擅自做主。養老金涉及全體國人利益,是否入市不是某幾個部門能夠拍板的事,《辦法》的完善和出臺也需相當長一段時間,短期內,養老金入市還只能是紙上談兵。 其次,住房公積金入市也需經民主決策程序。 就住房公積金本質而言,它是職工勞動報酬或工資的一部分,是強制儲蓄,具有強制性、互助性和保障性特點,目前公積金為屬地管理。各市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只是住房公積金歸集、使用和管理的執行機構,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才是管理決策機構。一般來說,委員包括三分之一政府部門代表及有關專家,三分之一工會代表和職工代表,三分之一的單位代表;多數地方規定委員會對決策事項實行表決制,會議決議須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后形成書面決議。從這些機制可以看出,職工和各單位對住房公積金有一定的自治權力,而且目前《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也并不允許住房公積金炒股,因此,要讓住房公積金投資股市,也需經過各種民主決策程序、修改各種法規才能成行,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再次,股市制度不完善是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入市的最大攔路虎。 上市公司發起人在一級市場以遠超公司凈資產的價格發行股票,收獲暴利有制度保證。但對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當前股市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負和游戲市場。之前社保基金投資股市嘗到了甜頭,這個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2007年股市大牛行情,該年社保基金收益率高達43%,但它賺的這些錢還主要是交易對手的錢,上市公司紅利回報不可能有這么豐厚;社保基金2008年、2010年投資股市都是虧損,估計2011年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外,之前其實也已經有部分養老金或住房公積金被有些人挪用進入股市炒作,其結果不但沒有使百姓的“兩金”實現保值增值,相反多數是窟窿越來越大。即使由證券公司等機構為養老金、住房公積金提供一對一的特色化資產管理服務,一方面或許還會出現類似當前有些公募基金的委托代理道德風險,招致百姓保命錢被利益輸送;另一方面,值得投資的上市公司還太少,上市公司現金紅利回報渺茫,即使長期持股不動,投資收益率也多趕不上銀行利息。 總之,目前股市成批創造發起人億萬富翁,但其內生財富能力卻有限,只能依靠外部財富的進入才能填實其中黑洞。筆者認為,目前不宜讓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輕易進入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