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東西貴,體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我這個農村人來城里居住后的最大體會之一。以前在農村那會,蔬菜從地里摘,糧食從田里收,肉也是從自家養的豬身上取,絲毫沒有成本這個概念,似乎這些東西都來自自然,取自自然,不過是要費點時間和力氣而已。好在那會兒農村人收入低,時間和體力都不值錢,所以費力氣、費時間,不覺得有啥不好。反正是時不時能吃一口新鮮的蔬菜和肉類,已是很滿足。真正羨慕的是城里人拿工資,每個月都有一筆固定收入,而且不用成天曬太陽,不像農村人一年累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記得我在農村那會,好姑娘都趕著嫁城里人,為的就是圖一個安定的、不曬太陽的城里生活。說到底,就是追求城里人的美好生活吧。我當然沒法通過婚姻進城,只有努力念書,才爭取到一個所謂的城里人身份,F在想來,也挺幼稚可笑。 話又說回來。做了城里人之后,除了曬太陽、耗體力這兩點免除之外,其他的似乎并沒有改善多少,相反,生活卻開始變得越來越緊張、憂慮起來。剛開始上班那會,每個月才拿64元,記得那時最一般的豬肉(俗稱的肋條肉)也差不多要1元左右一斤。按這個收入價格比,我在城里生活了20多年,其實是原地踏步,沒任何進步,可見城里生活之難。這么多年,城里人的生活,所干的事情大概就是每個月掙點錢,然后花出去而已。如果稍不注意,還就花沒了。所以還得精打細算才行。想想看,一大早去早市轉下,買點蔬菜一家人一天吃,大概就得30到40元,這么算下來,僅僅蔬菜一項,每個月就得花去一千元。如果再去超市里買點肉,一般的雞肉是便宜,但不好吃啊,想吃點好的,所謂城郊養的各種散養雞,半價還得40元呢,一小只而已。再看各種綠色豬肉,一小盒就得20或30元。就算我盡量少吃肉,差不多一天一家人總得吃上30元的肉吧,這樣算下來,一個月又一千元去掉了。這錢就如流水。也不是說不能吃便宜的豬肉,父母來城里小住,沒個把月就溜回家了,理由是城里的菜和肉太難吃,沒法適應! 今天,盡孝不僅僅是錢和時間的問題,還得有一個父母喜歡的環境問題。依我看,現在的大城市,恐怕根本無法滿足像我父母那一輩農村人的愿望了。所以想做個孝子也就不太可能。這是成為一個城里人后最郁悶的事情。父母還說了,難吃也就算了,還這么貴,吃著心里都不踏實!想想也是,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嘛,就和很多人喜歡湊熱鬧、假期到處旅游一樣。說是旅游放松心境、和大自然溝通呢,其實滿眼都是人,景區旅游,大概就是花錢去體驗另一種擁擠而已。 面對如此的尷尬,讓我這個在大學教經濟學的老師情何以堪。不是說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引導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嗎,為啥生活當中處處都是低效率的市場?菜市場是一種市場,但效率實在不高,很簡單,家庭并沒有買到最滿意的物品。超市同樣也效率不高,家庭不僅不能買到滿意物品,還經常買到不合格產品!如此等等。如果市場不能給家庭帶來福利的改進,我們干嗎要這個市場呢? 當然,如果某些讀者以為因此而取消市場,就萬事大吉了,這未免有點腦殘。沒市場的日子更不好過。對此,想必年紀大點的人都記憶猶新。從經濟學本身來說,我們需要問的是:為什么城市里的市場經常低效率?舉一個簡單的實例即可對此做出回答。北京現在很多小區實行菜農直銷試點,由郊區的菜農直接把蔬菜、瓜果、肉類銷往各小區小超市或門店,僅僅這一舉措,就讓周邊家庭能夠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問題就這么簡單。那么,從這些試點出發,可以推測:原先城里人生活之不便,很大程度上來自流通環節的繁瑣。過多的流通環節不僅導致交易成本急劇上升,還導致商家競爭匱乏,服務下降,進而影響產品質量的改進?吹竭@,讀者也許就要問了:這么簡單的措施,為何不早點實行?我下面講一個理由,大概各位就能理解了。 通常,農產品市場如果要有效,需要幾個條件:市場要足夠多、市場要足夠自由、市場要扁平化、網絡化。市場多了,就會競爭,就能把價格降下來。市場自由了,中間環節的交易成本就能大量減少。市場扁平了,不僅可以和家庭直接形成溝通,而且還能免去家庭的出行之苦以及菜農的進場之苦。市場網絡化,可以使信息通暢。但現在城市的市場基本上都無法滿足這四點。究其原因,皆因在城市化過程中,管理者為了追求城市的美觀,選擇建立所謂大型市場集中管理的模式,結果大市場和大超市是有了,市民的生活卻更不方便了,生活費用反而更高了。說到底,不過是因為城市管理者追求面子,讓市民買單而已。 各位可要牢記,以后吃東西的時候要想到,這東西里可包含城市的臉面價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