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等待更好的工作機會。”這是華盛頓一家知名意大利餐廳服務生馬克的心聲。平均每小時底薪加小費能拿到10美元的馬克盡管收入高于當前7.25美元的美國最低時薪標準,但對這位專業是國際商務的本科畢業生而言,的確顯得有些屈才“不過有現在的這份工作干,我已經不能抱怨什么了,要來應聘餐廳服務生的人還多著呢!”來自緬因州的這位年輕小伙子不敢奢求更多。
美國勞工部近日公布了11月8.6%的失業率后,眾多美國媒體獻上了歡呼聲,稱這是2009年3月份以來的新低。不過,這一歡呼聲似乎來得過早,因為當月失業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不是新增的12萬就業崗位,而是有31.5萬求職者放棄擇業,成為自愿失業人群,故而不再納入統計范圍之內,本身就體現了美國就業市場上依舊凜冽的寒風。倘若這31.5萬人繼續留在求職大軍中,當月美國的失業率不是8.6%,而會是8.9%。美國經濟長期未能達到潛在增長率,導致美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痼疾遷延不治,11月全美失業者的平均失業時長已達到40.9周,比10月份高出3.8%,比一年前更是高出驚人的20.6%,顯示出長期失業者找工作越來越難的現象。
前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彼得·歐爾薩格等專家認為,美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增長率到不了約3.5%的潛在產出水平,導致大量求職者熬不過寒冬,退出就業市場,這些人一旦重新進入就業市場,美國的失業率將可能再度攀升。在美國失業率連續34個月在8%以上徘徊的背后,是勞動力庫存消化緩慢、工資增幅微弱、許多像馬克這樣的普通雇員不敢輕易換工作和要求加工資、老板們不愿漲工資的“買方市場”格局。11月美國雇員的平均周薪為795美元,比10月下降了0.1%,比一年前僅微增2.1%,尚不及物價漲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日前與筆者談及,倘若美國經濟真的已經復蘇,自然會有大量的投資機會,也就不會見到企業老板坐擁數萬億美元的現金“貓冬”;而在現實中,漫長的美國經濟去杠桿化尚未結束,對美國經濟和美國就業市場的波折一定要有長期心理準備。
在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損失的工作崗位在800萬以上,若按當前速度,美國或需要十余年之后才能見到失業率降到金融危機之前,而馬克等大量年輕人長期端盤子導致知識“生銹”、長期低工資導致中產階級夢“褪色”則是在就業報告中讀不到的信息,也是關乎一代人是否會成為“被拖垮的一代”的社會問題。
“華盛頓的國際組織、智庫、非政府組織多,我相信總有一天能找到一份用上我專業知識的工作。”樂觀的馬克心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