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筆者作此文并非秋后算賬,更無意主張追究誰的責任。本文的重點,是要對通脹的發生機理做分析。最近消費物價連續下行,人心趨穩,這時候討論通脹恰逢其時,若能把通脹的真實原因弄清楚,正本清源,不僅可校正視聽,還可避免當下某些錯誤觀點以訛傳訛再誤導政府今后的決策。
中國近兩年的通脹,據有關專家稱是由農產品漲價推動的,其理由言之鑿鑿:一是農產品漲價先于工業品漲價;二是農產品的價格漲幅也明顯高于工業品。不否認,以上說的皆事實,而且也有數據支持;然而盡管如此,卻不足以支持通脹就是由農產品漲價推動的判斷。在我看來,這些“事實”不過是通脹的表現而非原因。
我曾多次說過,通脹只可能由需求拉動。可人們為何仍然相信農產品漲價能推動通脹呢?我想,這恐怕與教科書講“成本可推動通脹”有關。是的,農業作為上游產業,農產品漲價會推高工業產品的成本,成本增加,工業品也勢必漲價;價格普漲,于是貨幣貶值,通脹就出現了。驟然聽,這分析似乎有道理,但細想卻未必對。其實,討論價格決定有兩個分析框架:一是成本決定價格;二是需求決定價格。
舉個例子。某食品加工企業生產月餅,如果農產品(月餅原料)漲價,生產月餅的成本會增加,生產成本增加后月餅會否漲價呢?經濟學的回答,若月餅供不應求價格當然會漲,因為供應短缺,價格漲了也有人買;反之若月餅供過于求,成本增加價格卻漲不了。想想看,月餅本來就過剩,若再漲價你賣給誰?有個大家熟知的現象,每年中秋節后月餅會立即大減價,為什么?是成本下降了么?不是;月餅的成本沒變,是需求減少了。
由此可見,如若商品過剩,價格是由需求定而不由成本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所以弗里德曼講“通脹始終是貨幣現象”。這是說,如果一個國家經濟過剩,而這個國家又同時發生了通脹,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央行多發了鈔票,舍此不會有別的原因。換句話講,只要央行能管住貨幣發行,不僅成本不可能推動通脹,物價結構性上漲也不可能演變為通脹。
這樣講絕無指責央行的意思,多發貨幣,央行往往也有苦衷,是不得已的無奈之舉。而我想說的是,不能把通脹歸結到農產品漲價上。
寫到這里,讀者應該明白我為何要反對“農產品推動通脹說”了吧?這些年,只要國內一出現通脹,人們就把原因歸罪于農產品,明明是貨幣問題,但板子每次都打在農民身上,代人受過,對農民實在太不公平。我們天天講要增加農民收入,可農產品一漲價就大打出手,這豈不是葉公好龍?當然,也許有人說農產品漲價會傷及城市低收入者。不錯,低收入者應該照顧,但政府可給他們補貼而不必犧牲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