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債已成當下上市銀行再融資的普遍選擇。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4家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發行總量達到2076.5億元,比去年增長125%。而據各家銀行的發行方案,未來兩年還有2305億元的次級債等待發行。 據筆者觀察,目前的存貸款利率處于相對高位,銀行間的流動性相對緊張,導致銀行資金成本大增,發次級債的成本水漲船高,多家銀行次級債票面年利率均超5%。但由于目前有些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仍然緊張,存款又在流失,所以明知負債成本高,也會發債。甚至明年銀行業股權融資的需求變得不那么迫切,多家銀行還將繼續發行次級債,以補充附屬資本。比如,工行已連續七個季度保持凈利息收益率環比提升,今年前三季凈利息收益率為2.61%,比去年全年上升17個基點。同時,工行有近40%的浮動利率貸款在今年四季度要重新定價,這對收益提高亦是正面因素。但此時銀行卻選擇大規模發行次級債融資。這是因為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高速擴張導致其資本消耗急劇加快,但經營利潤增速又明顯滯后于風險資產規模的增速,再加上資本監管越來越嚴,商業銀行在短期內根本無法滿足監管的要求,只能把目光轉向債券市場發行次級債。 筆者因此認為,上市銀行應設法走出過度依賴次級債等再融資這個“百慕大三角區”,盡快步入良性發展的道路。著眼長遠發展,上市銀行還需多策并舉,盡快走出“依賴利差—信貸擴張—資本充足率下降—次級債等再融資”的“怪圈”,減弱再融資的“磁力”,使銀行盡快步入良性發展的道路。 參照國際經驗,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是解決資本金不足的有效途徑。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融資的目的單一,只考慮將次級債作為補充資本金的工具,忽視了次級債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效用。要知道,次級債作為一種長期資金對改善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效用也是很大的。商業銀行理應充分利用次級債發行帶來的緩沖期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改善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另外,如何合理使用次級債務工具,平衡其中的利害關系,也是管理層和商業銀行自身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商業銀行應更注重內源融資的作用,通過提升自身盈利水平來不斷增強內生性資本補充能力。內源性融資是指銀行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等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減少銀行的現金流出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內源性融資具有內生性、融資成本較低、具有產權控制權以及有利于企業降低財務風險等特征,所以,按照優序融資理論,銀行融資應首選內源性融資方式。 上市銀行不可能無休止地通過市場融資,出路就在于創造條件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讓銀行信貸資產流動和變現。可以說,信貸資產證券化既可創造投資工具,又創造金融產品,這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年8月,國務院已批準信貸資產證券化繼續擴大試點。當前,信貸資產證券化理當加速向縱深推進。 目前,銀行再融資看似為了達到監管標準,實現穩健經營,本質上卻暴露出轉型滯后、盈利模式單一的軟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都是以公司業務為主,盈利模式也是建立在傳統的存貸利差和大客戶基礎之上。這種經營模式不改,銀行的再融資將沒完沒了。所以,銀行經營戰略應盡快由“紅海”轉向“藍海”,努力使資產結構多元化,大力開展多元化的低資本需求業務。當銀行從資本消耗型逐步轉變為資本節約型時,才可能從根本上降低對再融資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