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三年來首降存準率,只引來A股上漲“一日游”,一個“國際板將推出”的不實傳聞,竟將A股重重打了下去。這說明對中國股市來說,內外因素都相當重要。其實,對中國經濟而言,內外因素也都相當重要了。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外憂”不少,比如歐債危機、美債糾纏以及眾多貿易摩擦議題、匯率議題、資源議題,都令中國經濟前景蒙上層層陰影!皟然肌蹦?也不少,如房地產價格泡沫,CPI走勢,M2走勢,PMI走勢,環境與勞動力成本上漲、轉型升級困難不小,等等,更令中外投資者疑慮重重。 面對“外憂”與“內患”,我們必須厘清主與次,分清短期與長期,這樣才能正確把握趨勢,往宏觀說,它關系著中國經濟的前途,往微觀說,它關系著老百姓錢袋的鼓與癟。 歐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現在又是世界經濟的頭號“殺手”,因此,在此僅以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來分析“外患”問題。如果歐債危機出現最壞結果——歐元解體,中國經濟受到的影響當然不小,但也不必夸大。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我國金融機構在歐洲的風險敞口并不大,直接受損有限;另一方面,在實體經濟上,主要是進出口受到影響較大,但是也不要緊。因為中國企業在勞動力成本、規模經濟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較明顯,在歐洲經濟陷入混亂時,這一比較優勢至少不會削弱。中歐貿易的60%是由合資企業創造的,歐債危機、美債問題等主要是政府財政危機,歐美企業的質地還是不錯的,換言之,中國經濟實質上的合作方——歐美企業并未受太大影響。況且,從整體上看,根據有關專家研究,過去30年來凈出口對中國GDP的拉動并不大,少于1個百分點,因此,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歐央行搞QE導致歐元大貶值,倒有可能使中國對歐出口大受打擊,但這必須先修改歐盟和歐元區的一系列條約,其政治博弈過程比較漫長,至少德國是很難同意的,因為其實質是讓德法等國為“歐豬五國”買單。另外,一些其他“外患”如匯率問題、貿易摩擦問題會隨著2016年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獲得以及相互溝通談判而有所緩解,亦不必過慮。 相比之下,“內患”才值得我們更重視。我們的“內患”從總體上看,可能聚焦于兩點:一是就業壓力,一是貨幣超發形成的壓力。前者容易引起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后者易于引起CPI上漲和資產價格泡沫。這兩大壓力又使得我們的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其嚴重后果是將使中國經濟失去可持續發展能力,F在中國每年需安排城鄉就業人口約2700萬,按經濟增長9%左右只能新增就業900多萬人,還有1700多萬人(主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處于失業與半失業狀態,更可怕的是,東盟地區現有幾千萬乃至上億的勞動力,他們正在競爭著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飯碗”。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為了應對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的貨幣發行量非常大(M2的增長率目標上限為16%,而日本、美國、歐洲一般為2%-5%左右),建設攤子非常大,大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龐大的信貸資金遲早會轉化為企業和居民存款,這筆錢在逐利動機下又會沖擊資產價格,造成房產、股票等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所以,國外有些經濟學家已經將中國經濟稱為超級大泡沫。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人多錢多而市場有限,其后果可想而知。 當然,完全不必驚慌。上述“外憂”也罷,“內患”也好,要么空間距離遙遠,要么時間距離較長,要么體制性防火墻牢固,均是趨勢性危險而非現實性危害,這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時空來解決這兩大難題。而且,如果統籌好國內外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市場,還完全可以化“!睘椤皺C”,使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仡欀袊洕30多年的輝煌性增長,都是在這種看似危險的情勢下取得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看清楚了,想清楚了,并正確地出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