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美國研究機構“渾水”(Muddy
Waters)把目光瞄準中國分眾傳媒(FMCN)的事件被傳得沸沸揚揚。因為“渾水”的報告十分詳細地指出分眾傳媒涉嫌欺詐,令分眾傳媒的股價一度下跌超過60%,跌破了10美元。而“渾水”報告出臺的前一個交易日,分眾傳媒的股價還維持在29美元上下。
其實,這類事件在華爾街司空見慣。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查諾斯就曾經做空安然公司。在2000年10月,查諾斯開始研究安然公司的估值,結果得出安然夸大收益以及令人擔憂的低資本投資回報率(6-7%)。安然股票從2000年8月的90美元,下降至2001年底接近極低的1美元。在此期間,隨著更多的信息浮出水面,查諾斯做空安然的頭寸也不斷增加,因此獲利巨大。查諾斯名利雙收,成為華爾街的一顆新星。
通常來說,公司公開上市是希望進一步發展壯大。特別是對小型公司而言,公司上市最明顯的優勢在于,它們可將募集來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發展生產,甚至用于償還現有債務。公開上市的另一大益處是可以提高公眾對公司的認知度,因為首次公開募股往往是向潛在客戶宣傳新產品的大好時機,可以促使公司增加市場份額。另外,公開上市也不失為個人功成身退的一種策略(其可以在分到股份后開溜)。
但公開上市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公司往往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最重要的變化是它們必須向投資者公開披露公司信息,還必須定期將財務報告呈報給證券監管機構,這就增加了各種財務開支。此外,上市公司將面臨市場的巨大壓力。然而,在今天的中國,公司能夠上市,是一個值得炫耀的里程碑,更何況是在美國華爾街上市了。從底層工人打拼出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對資本市場的操作幾乎一竅不通,經不住巧舌如簧的資本掮客的誘惑,在美國反向并購買殼上市,不但費用低廉,而且融資快,躋身世界500強指日可待。于是,懷揣夢想的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送到了美國的資本市場 。
筆者認識一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家,上市之后,他每個月要在美國開三天會,再加上飛機往來的時間,差不多有一禮拜都花在跟投資者的交流和倒時差上,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可是,不到美國開會又不行,投行的審計師、律師會告訴你非去不可,不去股票就要跌,因為投資者有理由認為你對股民不重視,要么就是企業有問題。
對華爾街的股票做空機構來說,高股價的小盤中國股是他們最理想的槍靶子。只要華爾街做空機構看準了獵物,便會雇用營利性的研究機構搜集情報,在做出看空報告之前,事先做空這一股票,待股價下跌后再平倉獲利。當然被做空的公司覺得冤枉可以打官司。不過,在美國往往一場官司打下來,什么審計費、律師費、調查報告費……1000多萬美元花出去稀松平常。這樣一來,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融資得到的錢也就花得七七八八了,最終的結果極有可能摘牌退市,被踢出局,損失慘重。
當然,對于做空機構,我們也可以從正面去看。當年美國把危機轉嫁給日本,不是因為日本被做空而產生危機,而是因為日本這棵樹內的“害蟲”(被吹大的泡沫資產)引來了做空者,使對沖基金有了做空的可乘之機,猶如禿鷹見到了獵物,或像啄木鳥發現了被害蟲侵蝕的樹木一般。如果我們自己做好準備,企業確實過硬,也就不怕“渾水”來攪渾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