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11月中旬,甘肅慶陽寧縣米橋鄉農民在農田內種植的小麥被鄉里派人推倒,并被要求種蘋果樹。米橋鄉鄉長稱,對于種植蘋果樹的村民,當地政府給予每畝200元的補貼,但大多數村民稱未拿到這筆補貼。
我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比欢,甘肅寧縣米橋鄉,卻公然將農民已經種植的小麥推倒,并要求種果樹,這本已經嚴重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
讓人更加不解之處還有兩點:一是鄉里表示種植蘋果的,每畝地會給予200元的補貼,而種植農民卻大多表示:“沒拿到過這筆補貼”。那么很顯然,補貼去了哪里,成為懸案。
二是農民不會種蘋果樹,“也沒有技術員提供指導,種下的蘋果樹很難成活”。難道這就是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所想要的結果?
依筆者看,毀農田,種果樹,是當地政府部門的一種“折騰”。對當地的土質、生長環境、種植蘋果收益與風險評估、技術力量支持等相關細節,當地政府部門并未做詳細的研究與評價。毀掉農民小麥,強迫種果樹,完全就是一個拍腦袋的決策,是執政冒進主義對土地的折騰,是對農民利益的嚴重侵害。另一方面,強迫種果樹背后也是歪曲的政績觀念作祟。農民種果樹,三年才掛果,三年內吃什么喝什么?這似乎不是當地政府部門所需要考慮的。而果樹是否種活,是否需要技術支持,更是農民自己的事情。當地政府唯一的關心,恐怕只體現在當地提交給上級部門的相關報表上。這種歪曲的政績觀,大概就是毀農田種果樹的深層病根。
對寧縣米橋鄉的奇怪做法,縣國土局副局長承認,強迫農民種果樹做法不妥。這種坦然的態度讓人欣慰,然而,僅僅是不妥就夠了嗎?補貼去了哪里?農民損失有多大?全縣甚至全國還有多少類似的情況?這些,顯然都是需要相關部門仔細追問的。
11月2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個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在會議中稱,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范圍,這是社會發展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