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近日報道,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釋液從0.6元出廠價到12.65元的醫院售價,中間環節利潤高達2000%以上。 業界通常把藥價奇高歸因中間環節,坦率地說,中間費用占比過高確實是導致高藥價的原因,然而,把出廠價與零售價之差全歸為中間環節作梗并不科學。這首先混淆了市場交易成本與非市場交易成本的制度租金概念。事實上,商品社會分工越發達越精細,制造環節的成本和利潤在商品價格中的占比都較低,而市場交易費用則在售價中占比較高,但商品售價顯著低于專業化分工不充分前的價格(剔除通脹)。以制造成本和利潤等來佐證售價高是中間環節的暴利攫取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路,不符合現代經濟秩序。是為一國經濟越發達,交易成本占比越高的原因所在。 當前藥品等售價貴的根源是暗含在交易環節的制度租金之昂貴,是政府財政在公共醫療服務領域投入不足所帶來的高昂社會成本問題。具體而言,當前藥品在批發零售環節已非完全的市場定價,如以藥養醫的問題本質上恰是藥品的非交易型制度租金問題,醫藥代表給醫院和開藥醫生等大量提成當屬非交易型制度租金。 公立醫院過度依賴藥價提成和醫生習慣于藥價回扣,一則是政府在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的長期缺位和甩負,導致公立醫院等在財政撥付不完備下,通過藥價提成等把政府長期的財政資金缺口轉嫁給了患者;一則在條塊分割的公立醫院壟斷整個醫療市場下,醫院、醫生、醫藥代表等借“以藥養醫”政策大肆尋租圖利。 當前的基本藥物制度零差價和折中的醫藥分開不會從根本上緩解看病貴等痼疾。原因在于當前醫改方向越發不確定,如衛生部部長最近公開表達了對醫療領域過度市場化的擔憂。然而,在政府財政預算收支已日益部門利益化下,要從存量的財政預算中抽出更多用于公立醫院根本不可行。而當前醫改的底線恰在于不過度增加政府負擔。這就是為何基本藥物制度零差價下,納入基本藥物制度的藥品,借助申報新藥的方式變相提價進入基本藥物制度;而不論是政府還是醫院都不愿看到零差價影響藥品消費市場的制度租金。畢竟,在醫療服務市場未真正市場化下,財政無法也不敢給予被定義為非營利機構的公立醫院足額的支持。 由此可見。當前高藥價和看病貴問題的本質并非是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是制度租金失范。而要消除制度租金,最終還需醫療服務市場的真正市場化改革,而政府主要把社區醫療和預防醫療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歸為政策支持性醫療系統,公立醫院完全公司化和市場化,并向市場開放醫院服務市場(醫院),讓充分的市場競爭消除藥品消費市場的制度租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