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和美債危機把世界攪得大亂。若問究竟“亂”在何處?筆者的答復是,亂就亂在許多基本的經濟原則被破壞殆盡。經濟行為非理性化,經濟活動不合規律,經濟秩序必然大亂。因此,如果再不為被扭曲了的經濟的原則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正名,不趕緊矯正被扭曲的行為方式,就不能對癥下藥,大亂也就難以達到大治。
而要撥亂反正,給被異化了的經濟基本理論正名,首當其沖的是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尼克松政府單方宣布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單邊撕毀協議的行為,是對全球經濟基本規則的肆意破壞,造成了全球利率匯率劇烈波動,美國的貿易伙伴損失慘重。無怪當時的法國總統蓬皮杜棄法國人一貫的紳士風度于不顧而破口大罵。近十年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借各國包括新興市場國家都在尋求和探索新的生存發展方式之際,發達國家離經叛道的經濟金融行為明目張膽背離經濟基本理論,制造了全球經濟的巨大失衡,陷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于危機頻發的泥潭之中,而反規律的危機解救計劃還在不斷制造新的危機和風險。
有一些觀點認為,債務危機爆發和惡化是凱恩斯主義之過。各國政府通過不斷舉債大肆干預經濟和拯救債務,未能拯救經濟,也未能平息危機,反而讓債務危機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制。而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是政府債務風險的理論基礎。
上述觀點在對凱恩斯主義的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凱恩斯有關政府增加支出干預經濟的相關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危機理論,不是主張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府都可以大規模舉債。是史無前例的大蕭條、大危機催生了經濟理論的突破,促成了凱恩斯的經典著作《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在全球經濟無路可走的危機之中,凱恩斯主張政府財政舉債干預經濟,拉動困境中的全球經濟走出了大蕭條。歐洲各國幾十年來發新債還舊債,歐元區成立后失去了獨立貨幣政策的各國開始更大規模地動用財政工具,把危機財政政策變成了常態政策,如此濫用凱恩斯危機應對理論釀成今天殃及全球的災禍,是凱恩斯怎么也料不到的吧?
財政理論研究顯示,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實施適度透資財政收入的赤字政策,但只有在能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大,稅收會隨之增長,財政收入的擴大平衡財政赤字,增大轉移支付的能力,累積財政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實力的經濟呈良性循環的情況下,才能實施適度透資財政的政策。而如今歐洲各國則把這些基本原則完全扭曲,演變成過度透資的債務依賴模式。特別是在經濟增長與債務平衡差異巨大,債務規模和赤字增長已大大超過各國經濟增長承受力的情況下,政府仍然無節制地發新債還舊債,連正常的財政紀律都被破壞殆盡,這樣與基本經濟規律相違背的政府行為帶來的惡果,豈能讓凱恩斯背黑鍋?
對凱恩斯主義更大的異化在于,凱恩斯主張政府舉債的危機干預政策,核心在刺激有效總需求增長,推動實體經濟復蘇,而2008年至今美歐政府實施的拯救計劃,卻是在向銀行注入流動性,只救銀行而不是救經濟。凱恩斯的封閉經濟有效需求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靠居民消費,私人投資和政府支出三大需求增長推動。在危機形勢下,前兩大需求都失去活力,只有政府舉債或者印鈔票來擴大支出,創造就業,活躍經濟,由此帶動消費增長和刺激私人投資增加。
凱恩斯的思想,在某種意義奠定了羅斯福拯救大蕭條的新政基礎。羅斯福新政就沒有大規模拯救銀行,而是增加政府基礎設施的投資,讓優質企業重新上市融資,推動實體經濟恢復,創造就業,增加可支配收入推動消費和投資增長,恢復私人部門兩大驅動力恢復良性循環。但2008年以來的危機拯救,歐美各國政府的舉債已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大部分是在購買銀行的有毒金融衍生產品注資銀行機構,為“太大不能倒”的銀行機構埋單。拯救歐債危機,至今沒有脫離救銀行的思路。希臘債務達到了GDP的146%,意大利是120%,美國債務累積至GDP的100%,失業率仍然高企,消費仍疲軟,私人投資仍然面對流動性陷阱,總需求形勢沒有實質性的改善,而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
借用凱恩斯的舉債干預的基本工具,而拒不按照其最有價值的刺激有效需求的思想去推動實體經濟的復蘇。凱恩斯思想被濫用至面目全非,被指責誤國誤民十惡不赦,凱恩斯若泉下有知,想來會死不瞑目吧?
國內正開始發行地方債的試點。弄清楚債務危機與凱恩斯主義的是是非非,對地方債風險防范至關重要。非常值得重視的是,地方債的使用方向一定在人大以及審慎的制度嚴格監管之下,千萬不能被異化的凱恩斯主義政府行為所誤導。短期內尤其要防止地方債變成房地產資金鏈的救命稻草,要是房地產調控因此功虧一簣,勢必釀成未來對經濟更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