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意氣用事,大抵最后的結局都會很尷尬。為人處世尚能事后補救,投資的黃金時機錯過后,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
懷揣著對屢屢停車的高鐵的滿腹怨憤,很多投資者曾經喊出了再也不買高鐵概念股,再也不投資鐵道部的口號。但投資是來不得半點意氣的,中小投資者有時候得向大機構學習“趨炎附勢”本領。
鐵道部10月底招標發行了今年第二期共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鐵路建設債券,立刻受到市場熱捧。據交易員透露,其中,7年期品種獲得了高達16.89倍的投標倍數,中標利率4.93%;20年期品種也獲得了3.74倍的投標倍數,中標利率5.33%,分別較上期債券下行了66個和67個基點。此前,第一期鐵道債發行以來,在二級市場上已經溢價不少,7年期鐵道債估值與成交都集中在5%附近;20年期鐵道債估值與成交都集中在5.7%附近,而相應的發行利率分別為5.59%和6%,溢價分別達60個和30個基點。
投資講究的是看大方向,10月10日,財政部與國稅總局發布通知,對企業持有2011-2013年發行的中國鐵路建設債券取得的利息收入,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在這個背景下,鐵道債一舉翻身成為香餑餑,機構更多的是看到了利益。說穿了,鐵道部并非洪水猛獸,如果所得資金用于正當的鐵路建設,并且回報可觀的話,并沒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絕。
但鐵道部債券可投,高鐵板塊的股票可不可投呢?這又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問題。鐵道部債券有著政府信用背書,償債能力有保障,更關鍵的是,怎么都得還錢。而股票呢,和債券不同,股票是不用到期還錢的,風險自然更大。
圍繞著高鐵板塊是否現在是介入時機,市場也在猶豫。
高鐵板塊是不是觸底了,有沒有更不利的消息?先不提冬季雨雪會不會再次讓高鐵“死機”,光是“7·23”動車事故的調查報告尚未出臺,就足以讓投資者審慎行事了。
當然,短期內,市場對高鐵板塊熱情隨著鐵路債的熱捧會有所表現,但排除了“人來瘋”的因素外,投資者需要考慮的是高鐵板塊里的風險有多少,目前行情是機構短期炒作還是中長期建倉。
總之,無論是決定還是不決定投資,意氣用事絕對是不能幫你掙錢的。在選擇投資品種或者領域的時候,一定要適當地“勢利”一點,多看看利益,少看看憤青言論。當然有些投資領域是利益再大也不能涉及的,不僅僅是通過非法經營獲取高額利潤的領域,那些用高能耗高污染攫取短期利潤的企業和行業,也是投資者需要規避的。除了法律和道德因素外,從投資角度看,這些領域風險過高,信用過低,隨時可能令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