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英年早逝,令全球的“果粉”們扼腕嘆息。而日本索尼公司的員工們對這位“喬幫主”與世長辭所引發的強烈震撼,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喬布斯最推崇的企業家就是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在喬布斯的心目中,盛田昭夫是位“偉大的先驅者”。 盛田昭夫1999年去世后不久,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一次展銷會上,在展示其剛剛問世的新產品之前,先在屏幕上播映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并向來賓逐一介紹這位全球電子行業奇才的眾多建樹,并坦承這位日本企業家對蘋果公司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蘋果公司的目標就是成為“美國的索尼”。 可世事變遷就這么莫測,10年后情況有了戲劇性的變化。蘋果公司先后推出的iPad和iPhone等產品風靡全球,勢不可擋,蘋果公司因此迅捷變身為全世界最紅火的企業,其股價市值扶搖直上,在全球獨占鰲頭。事實再清楚不過,蘋果公司取得的成就,已大大超越了昔日的索尼公司。此前被喬布斯奉為楷模的索尼公司,如今已黯然失色,全無昔日的神采。今天的索尼公司不僅再也沒有什么熱銷的產品,企業業績直線下滑,而且還虧損累累。索尼股價已狂跌至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索尼公司眼下完全是在吃老本,已根本沒有能力創造新價值。市場的普遍看法是:索尼公司的企業價值還將會進一步走低。 曾稱雄一時的索尼何以如此一蹶不振,毫無生氣?長話短說,還是缺乏創新能力,或者說在為昔日的成功付出代價。由于索尼一直對特定的技術和特定的企業發展模式過于肯定,執著到近乎迷信的程度,結果就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這樣自然無法抓住此后的重大發展機遇,只是曠日持久地陷在過去的成功泥淖中無法自拔。這種情形,與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在模擬式手機大獲成功后未能及時轉向數碼手機的開發從而迅速落伍,有幾分類似。 在日本的現代企業中,索尼無疑具有很大代表性。它過去之所以能夠高歌猛進,所向披靡,就是因為始終走在市場前面,不斷開發出深受消費者歡迎的新產品。本來,iPod完全應該由索尼捷足先登的,但索尼卻對當時的暢銷產品隨身聽過于執著,以至痛失先機。當時的索尼公司堅信,隨身聽的市場地位會受到挑戰或威脅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直到2005年蘋果公司的產品已將隨身聽打得落花流水之際,索尼公司才開始考慮研制與其抗衡的產品。這已比對手整整晚了4年時間!等索尼公司千辛萬苦拿出可與iPod匹敵的產品時,蘋果公司的新產品iPod
nano又問世了,索尼仍然沒能趕上趟。 除了在產品開發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后于對手外,索尼公司的企業管理也產生了很大問題,這對索尼公司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索尼公司早期的成功,與其創始人盛田昭夫以及井深大等人的個性和個人魅力所產生的凝聚力有很大關系。此后走馬上任的出井伸之董事長卻顯然不再具有這樣的凝聚力,因為他是從員工打拼上來的事務型企業家。索尼公司此前實行的是專家路線,也就是產品開發的行家在企業當家,但出井伸之上任后所推崇的是重視產品的附加值,他所看重的是企業的治理結構而不是具體數據,也就是降低企業經營和產品開發中的資金成本。以往日本企業確實存在只重視產品開發而不怎么關注資金成本的問題,但出井伸之在反其道而行之的過程中顯然矯枉過正了,那就難免為了降低資金成本,而使此前的先行投資全都打了水漂。如此,就難以開發出新一代產品,以此循環,遂造成了企業逐漸喪失核心競爭力的結果。于是,出井伸之的繼任者們又對其經營理念和思路大加撻伐,大力糾偏。就這樣,在企業的創始人離去之后,索尼公司就失去了方向感,始終給世人一種找不著北的感覺,至今這種亂象仍未打住。 更嚴重的問題是,昔日的企業精神如今在索尼公司也已蕩然無存。過去索尼公司上下都充滿了挑戰精神,對其新產品可以改變世界充滿了信心,總是要在別人都不敢挑戰的領域發起挑戰。如今已很難看到這樣的企業員工。 在很大程度上,索尼公司可以視為當今整個日本社會的縮影。日本之所以遲遲走不出衰退的濃重陰影,與國家缺乏創新能力有很大關系。據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在2006年至2008年期間,僅9.5%的日本企業推出了重要的新產品和新的服務項目,這個數字只有英國和德國企業的一半。在2008年的日本企業利潤中,新產品所占的比重僅為4.5%,而英國和法國分別為13%和11.8%。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日本的研發開支目前雖仍占GDP的3%以上,但已呈下降趨勢。2009年比2008年減少了8.3%,而其研發開支所產生的附加值,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低于美國和德國。日本學者和科研人員每年發表的論文,在全世界也僅排名第五。 大環境如此,索尼公司泥足深陷,難以重振雄風,顯然不是偶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