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視角審視中國經濟金融之現狀和未來,在筆者看來,中國高層傳遞出的貨幣政策變化信息,“適時適度、預調微調”這八個字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解讀:因“!倍罢{”,謂之“適時”;“調”則必“微”,謂之“適度”。自從中央銀行誕生以來,其政策菜單上的兩大主項就是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雖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政策制定者總是力求在兩者間尋求趨勢的平衡,每次政策調整,往往總是對應著“蹺蹺板”兩端的失衡。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從全球看中國,一邊是增長動力的相對減弱,另一邊則是通脹中樞的長期上移,微調則是兩相權衡之下順勢而為的理性選擇。 一方面,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結構對比表明,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 具體而言,說全球經濟“大衰退”雖有些聳人聽聞,但“大停滯”似已難以避免。在經歷了今年夏季的劇烈惡化之后,歐洲債務危機在本月稍稍停歇,德法在援助希臘方面的積極表現讓市場情緒有所平復。由于預期在此前過于悲觀,一系列新公布數據也陸續呈現出“超預期”特征,例如前天公布的5.7%的美國新屋銷售環比增幅和1.7%的核心耐用品訂單環比增幅,都明顯優于預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時間經濟形勢改善僅僅是短期現象,債務危機的風暴在稍作停歇之后恐將繼續肆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數據估算,明年,全球公共債務預估值將為59.025萬億美元,較今年增長5.92%,較本世紀初增長169.53%。而經過連續幾年的危機,全球經濟增長的潛在水平已有所下降。著名經濟學家羅格夫研究了44個國家200年的債務歷史,得出的結論顯示,當負債率從60%至90%區間上升至90%以上區間,全球經濟增長水平將從2.5%降至-0.2%,自2008年到明年,全球負債率恐將上升1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潛在增長水平可能已受到一個百分點左右的債務危機沖擊。 中國經濟的相對表現更加不容樂觀。從現狀看,中國經濟增長與發達國家呈現出短期錯配現象。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1%,低于前一個季度的9.5%;而同期美國GDP季環比增長年率則有望超過2%,較前個季度明顯回升,日本經濟也有望實現由負轉正,只有深陷債務危機核心的歐元區依舊積弱不振。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力度的相對變化恐將弱于其他主要國家。據IMF最新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估值為9.0%,較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同期增長率預估值下降幅度則僅為0.3、0.2和0.2個百分點,歐元區增長率預估值下降幅度也同為0.5個百分點,美國和日本則甚至有望邂逅增長力度的小幅改善。再從風險構成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連續多年的高速發展后,追趕已初顯疲憊,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壓力不斷加大。昨天的《華爾街日報》有篇文章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 面對全球經濟“大停滯”烏云壓頂和國內經濟的相對疲態,中國貨幣政策的應對略顯不足。前期6個百分點的準備金率上調和1.25個百分點的基準利率上調,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容忽視的“滯后”緊縮影響。適時調整政策,實屬順勢而為。 而在另一方面,從全球通脹和中國通脹的結構對比看,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仍需循序漸進。在全球經濟“大停滯”的背景下,全球大通脹顯然是個偽命題,近期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回落以及各國通脹形勢的好轉已提供了有力證明。而IMF的最新預測顯示,明年全球通脹率有望從今年的4.96%降至3.66%。但值得強調的是,在全球通脹警報漸次減弱的背景下,中國通脹雖已連續2個月觸頂回落,但長期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從橫向對比看現狀,IMF數據顯示,作為金磚四國的領跑者,今年中國的通脹率預估值為5.5%,雖大幅高于西方發達國家,但小于印度的10.55%、俄羅斯的8.88%和巴西的6.59%,表面上劣于發達國家,卻優于其他金磚國家,但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動態看通脹,中國通脹形勢的相對惡化程度甚至劣于其他金磚國家。這種比較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其一,小范圍比較,今年中國通脹率預估值較去年上升了2.17個百分點,高于印度、俄羅斯和巴西-1.44、2.02和1.55個百分點的變化。其二,大范圍比較,筆者將IMF提供的國別通脹數據進行排序,并比較其長期以來的變化趨勢,結果,在183個經濟體中,今年中國通脹水平排在第90位。而近10年、近20年和近30年,中國通脹率均值的全球排名為第160位、第110位和第110位。再看其他金磚國家,巴西近10年、近20年和近30年的排名分別是第67位、第6位和第6位;印度近10年、近20年和近30年的排名分別是第73位、第87位和第97位;俄羅斯近10年、近20年和近30年的排名分別是第22位、第14位和第17位。今年排位與近10年排位相比,中國上升了70位,巴西沒有變化,印度上升了47位,俄羅斯上升了17位。 從縱向對比看未來,在回落過程中,中國通脹的絕對水平依舊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絕對壓力依舊較大。更進一步,從長期看,鑒于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食品價格上升的爆發點多而散,食品漲價不確定性廣泛存在,居民消費的長期提升以及長期內跨境資本的凈流入都將推升中國通脹壓力,中國通脹中樞恐將有所上升。 所以,盡管暫時性的形勢好轉帶來了喘息機會,但在中國,應對通脹將是一場持久戰。貨幣政策的穩健基調還將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即便增長壓力之下,政策調整勢所必然,但調整過程將循序漸進,如將“微調”理解為“大轉向”顯然是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