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18日)閉幕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這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明確了方向,也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 毋庸置疑,在我國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的同時,文化的軟實力、全球影響力不足是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一方面,我們的中石化、中移動等大型公司躋身世界500強行列,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企業卻鮮有名揚世界的品牌代表;一方面,美國的文化商人把中國的花木蘭故事拍成電影熱銷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創意產業尚在發展初期,走向世界的能力還很弱小。目前,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年收入。一個嚴峻的現實是:全世界每100本圖書,85本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全世界每100小時音像制品,74個小時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美國生產的電影占全球影片數量的10%,卻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觀影時間。 可見,如果只注重物質財富的增長、經濟格局的重塑,在文化發展建設上疏于投入,文化軟實力與經濟實力不相匹配,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主動權就無法在世界舞臺上得到相應的體現。那樣的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變成“蹩腳的旅行”,人民的尊嚴和自豪感也將打一個折扣。正如全會所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中心目標是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此次全會再次強調了“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總體思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 按照全會的部署,資本市場在支持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方面,都可以有所作為;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將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注入活力。 第一,
公益性文化事業關系到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而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與人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公民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感受,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認知,財富觀、消費觀、幸福觀都與基本文化權益相關。 客觀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培育和發展仍顯不足,這也造成了投資者對于本土資本市場定價權的認同度低,“動輒說歐美”的現象比較普遍。隨著公益性文化建設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投資者增強本土自覺、增強資本文化自信,也將相向而行。 第二,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可以在股票債券融資、促進企業改善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歐美國家的文化傳媒巨頭,多數都是上市公司。如果沒有資本市場融資支持,這些文化傳媒巨頭就不可能攻城拔寨,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而利用資本市場的收購兼并機制,更是其擴大地盤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鼓勵文化傳媒企業上市,就是要給文化產業插上資本的翅膀,以壯大實力,擴大影響力。 此次全會后,我國文化傳媒企業有望形成一個上市高潮,這將為資本市場增添新的動力。 第三,
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有界限,但作為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又是隨時發生關聯的。 一方面,走向市場的文化產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借助資本市場獲得發展,壯大實力,將會反過來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無論從文化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哪一個方面衡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會有交叉。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在實力壯大之后,反哺公益性文化事業,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此,文化傳媒上市公司不單是一個企業,也是一個文化建設者。 總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是為資本市場提供機遇、為資本市場注入活力,資本市場也將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平臺支持,為壯大中國文化產業、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做出貢獻。進一步說,不與強大的文化實力相匹配,我國資本市場也不可能成為強大的資本市場。 全會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資本市場文化”應當是整體文化中的一部分。讓文化走向市場,讓文化結合市場,才能在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中,以市場倒逼民族文化企業的成長與壯大。資本市場文化也同整體文化一樣,處于西強我弱的文化語境中,迫切需要加強建設,形成與國情相適應的強大文化。如此,我們才能贏得市場,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才能贏得話語權、贏得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