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有企業監事會公布了中央企業華麗的經營業績,與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一起,再次將國有企業推向了討論的中心。平心而論,今天國有企業取得了很大成績是不爭的事實。與改革之初的國有企業慘淡經營相比,擺脫國有企業經營困境的改革初衷已經基本得到了實現。 回顧三十多年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2年,政府向企業放權讓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和市場調節的范圍。第二階段是1993年起到2003年,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轉向制度創新,明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抓大放小搞活國有企業。第三階段是2003年以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快企業的股份制改造。 這種漸進式的改革探索實際上也讓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日漸清晰。第一階段的改革實踐表明,國有企業改革應該從單純地擴權讓利轉變為制度創新和配套改革。第二階段的改革則表明,想把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企業每個都搞好不大可能,必須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 筆者認為,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第三階段。以2003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的成立為標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開始建立。其中關鍵是建立了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管理考核體系。這種激勵制度的設計,起到了指揮棒的作用,激發了國企管理者的潛能,也印證了一個基本的道理,就是作為大國,中國并不缺少優秀的企業家。 應該說,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后,對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國有資產的盈利機制得到建立。2003年以來,央企的國有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利潤逐年增加。整個十一五時期,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營業總收入、上交稅金和稅后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翻了一番,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由2002年的6戶增加到2010年的38戶。 但是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核心的國有資產考核體系和盈利機制,也導致了國有企業存在很多問題,使得國有企業即使取得了絢麗的財務成績,仍然廣受詬病。 一是國有企業的業務分散。國有資產的總量考核在本質上是鼓勵“只問利潤多少,不管利潤來源”。那么理性的國有企業經營者就會選擇“什么賺錢做什么”,甚至嚴重偏離主業去從事其他行業。比如房地產賺錢,那么企業就紛紛從事房地產,這在近兩年的房地產熱中表現尤其明顯。企業擁有自己的足球隊,在資產總量上也可以加分,那企業就購買經營足球隊。這導致國有企業嚴重偏離主業,出現分布過寬、戰線過長、比重過大的問題,與國有企業的定位和專業化的市場經營方向相背離。 二是國有企業主業效率低下。國有資產的總量考核導致國有企業業務分散,進而導致企業的主業經營效率低下,國有企業出現“大而不強”的問題。特別是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國很多國有企業的主業經營效率差距還很大。在總量考核的激勵體制下,很多大型國企長期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引進現成的技術加快生產,創造業績。結果導致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十分薄弱,更無法通過核心技術的突破來提升主業經營效率。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但卻沒有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柱。 三是國有企業規模擴張惡化了市場經濟環境。國有資產的總量考核鼓勵國有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由于國有企業享有特殊權力,比如反壟斷的豁免權,導致行業監管部門沒有辦法對壟斷行業的國企實施有效監管,加大了經濟發展的風險。此外,大型國企擁有巨大的財力和經濟影響力,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和政績,往往給大型國企更多的優惠和特權,這導致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差。盡管國進民退少有數據支持,但民營資本“辦企業太困難”的感嘆已折射出市場經濟環境出現惡化,這進一步扭曲了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 四是導致消費者福利下降。大型國企盡管實現了利潤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卻是借助壟斷和特權來維持的,是以侵占消費者福利來實現的。經濟學的理論早已經表明,壟斷將導致供給不足,出現產品價高量少,服務質量低,消費者福利受損的問題。同時,大型國企在股份制改造中,往往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這使得跨國公司不僅享受了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也借助國企的壟斷地位和特權,侵占我國消費者的福利。這也是為什么國企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績,還得不到國企的“主人”——消費者認同的原因。 但我們必須承認,國有企業的改革就像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沒有一個終極的解決模式,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目前來看,國有企業改革最困難的時期應該已經過去,今后的改革總的來說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體制,繼續推進國有經濟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率。 借鑒國有企業改革的過往經驗,直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干預不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應該重點做好激勵制度設計,把企業的經營決策留給優秀的企業家來完成。因此,在沒有成熟的國企改革終極模式之前,短期內應該堅持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把國有企業所承擔的目標與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結合起來。 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應該牽住國有資產“考核指標”體系的牛鼻子。從當前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看,目前應該重點改變國有資產“總量考核”的管理體制。把國有資產考核指標體系從以“總量目標”為核心轉向以“效率目標”為核心,根據國有企業的經營定位,圍繞“企業單位資產的主業經營效率”來設立指標體系。 通過這種激勵體系的改變,就能夠逐步引導國有企業逐漸剝離副業,從一般性的經濟領域退出,輕裝上陣,并給民營經濟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有利于國有企業加大對主業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主業的研發投入,通過技術創新的辦法來提升主業的經營效率,間接發揮國有企業在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上的作用。而國有企業主業經營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降低其產品和服務價格,增加產品供給,提升消費者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