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對幸福指數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理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前沿問題。
——編
者
對幸福的追求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也就是說,人們在滿足或基本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之后,逐漸把目光聚焦到集物質富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等于一體的幸福指數上來。一段時間以來,關于幸福指數的討論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也成為我國學術理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那么,什么是幸福指數?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民幸福指數有什么作用?如何提高國民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一種量化,即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他認為,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他還把影響效用的因素分為物質財富、健康長壽、環境改善、社會公正、人的自尊五大類。英國心理學家羅斯威爾等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后認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幸福=P+5E+3H。其中,P代表個人性格,包括個性、應變能力、適應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包括健康、交友狀況、財富等;H代表高級心理需求,包括自尊、自我期許、雄心、幽默感等。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庫克則將幸福指數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個人幸福指數,包括人們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際關系、安全狀況、社會參與、未來保障等方面;另一種是國家幸福指數,包括人們對國家當前的經濟形勢、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狀況、政府、商業形勢、國家安全狀況等多個方面的評價。
我國學者對幸福指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幸福指數及其指標體系進行研究、提出看法。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反映的是人們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快樂感、由于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還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出的滿意度評價,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個人所處社會階層、個人生存狀況和改善預期及其實現程度。也有的學者把幸福指數具體化為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要素構成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幸福指數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經濟無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沒有一定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談不上國民的幸福感。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在當代中國,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貧窮,大約54.6%的城鎮居民和66.4%的農村居民將貧窮列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一些非物質因素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大。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之后,人們對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安全保障以及社會公平等非經濟因素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強烈。此外,由于幸福與人們的主觀感受分不開,因此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不同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也會影響人們對幸福的評價。
一個國家把國民幸福指數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說明大多數社會成員已經開始擺脫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約而產生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標志著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我國而言,通過各種調查統計來研究國民幸福指數,有助于我們了解國民的情緒變化和需求層次、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要求,進而制定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的政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國民幸福指數是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風向標”。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從單純追求經濟發展指標特別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到開始關注包括幸福指數在內的人文社會環境指標、強調社會個體的內在體驗和感受,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重視并用好國民幸福指數,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國民幸福指數是社會全面進步的“測量儀”。一般來說,衡量一個社會發展進步與否,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能否很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需求,能否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最大利益、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從這些標準來看,我國以往比較重視的GDP等僅僅反映經濟增長情況的指標,是難以全面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狀況的,并且在實踐中可能導致政策選擇上的片面化。從一定意義上說,GDP是一個側重于物質方面的量化指標,國民的福利增長、身體健康以及精神狀況等不可能充分體現在GDP數字之中;而反映國民整體生活質量的幸福指數則是一種更加全面、人性化的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GDP指標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使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指標更加全面、科學、完善。
國民幸福指數是社會良性運轉的“晴雨表”。社會要良性運轉,關鍵是要和諧穩定。而社會能否實現和諧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廣大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如何。如果一個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民幸福指數卻不能隨之提高甚至出現下滑,那么就有必要對社會發展的整體走向和政策導向進行認真反思。國民幸福指數可以反映社會需求結構的態勢、社會運行機制的效能、社會整合程度的狀況,觀察國民幸福指數可以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提供基礎。尤其是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國民的判斷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社會變革和轉型的效果,而國民幸福指數走勢正是國民判斷和選擇的重要預測指標。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密切關注各項重大政策對人民群眾整體幸福感的影響,關注城鄉居民幸福感的差異和走勢,關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幸福感的狀況,將其作為社會良性運轉的“晴雨表”,對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民幸福指數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體系,內涵豐富,涉及面廣。這也決定了提高國民幸福指數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努力。毋庸置疑,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之上的,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因素的影響最大,生活富裕、物質財富充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人們的幸福感。相反,經濟條件差、物質生活水平低則會大大降低人們的幸福感。同時,政治建設方面的民主狀況、法治狀況,文化建設方面的精神文明狀況、國民教育狀況,社會建設方面的就業狀況、社會保障狀況、安全穩定狀況,生態建設方面的自然環境狀況,以及個人的家庭狀況、教育狀況、健康狀況、職業狀況等,都對人的幸福感、對國民幸福指數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要提高國民幸福指數,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建設,不斷提高社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程度。從我國當前實際出發,提高國民幸福指數尤其應在兩個方面著力。
大力發展經濟,不斷增加物質財富。這是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根本要求。正如許多專家學者強調的,物質條件是人們生活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沒有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幸福感就無從談起,提高國民幸福指數也就失去了基礎。一般來說,GDP是衡量經濟增長狀況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越高,人們所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相對越高。離開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很難實現國民幸福感的增強、幸福指數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增加物質財富。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是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關鍵環節。國民幸福指數與民生改善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國民幸福指數變化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國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生活狀態的滿意度。同樣,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國民幸福指數。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非常突出,社會建設明顯滯后,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因此,我們必須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民生問題,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者簡介
韓振峰,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