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的2011年中報已經全部披露完畢,總的利潤差不多在一萬億元,應該說很不錯。但截至8月24日,滬深兩市有107份關于委托貸款的公告,涉及到52家上市公司,累計的貸款額超過160億元,同比增長了38%。
很多上市公司業績好,但好像不是依靠自己的主業來獲得的,而是通過委托理財、委托貸款等。
為什么上市公司熱衷委托貸款、銀行理財等產品?在今年緊縮的貨幣政策下,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融資需求。據筆者了解,目前民間借貸年利率在60%左右的非常多,跟銀行利率比較差別很大,所以給一些上市公司提供了套利空間,他們把銀行借到的資金拿到以后去放貸,獲得了一定的暴利。
但這種做法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我們看看這些錢貸出去后用來做什么。第一,上半年最缺錢的是中小企業,但他們獲利空間本身就非常低;第二是房地產,而房地產正在進行調控;第三個是投向礦產等。這些產業一旦進入下跌空間,就意味著信貸資金有可能會形成銀行的爛賬。所以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型企業的業績非常好,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在出現空心化。
這種情況反映的是目前中小企業做實業的環境非常差。在“十二五”的關鍵年份,很多企業做實業賺不了錢,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如果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放貸,放在套利方面,實體經濟可能會進入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