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民間借貸不論是規模還是利率都幾近瘋狂。但不管什么樣的投資市場,都必須遵循一條鐵律:即收益大風險也大。因此,民間借貸的高息誘惑也同樣伴隨著高風險。如果民間借貸照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筆者認為,管理層應多策為民間借貸降溫,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盡快將民間資金之“水”引入股市之“渠”。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乃至全國各地的投資者,都非常積極熱心地把資金投向民間借貸,同時,民間投資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民間借貸繁榮的背后自然有其市場理性。諸如宏觀調控大環境下的房市投資空間被擠壓,炒房無利可圖;股市長期低迷,失去財富效應;再如錢存銀行,存款利率追不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炒作農產品,又遭到政府嚴厲監管和重拳打擊等等。但資本的逐利特性又決定了這些投資或投機資本一刻都不會閑著,它們需要在市場上尋找投資出路,尋找投資收益率更高的項目。于是,民間高利貸就應運而生。目前,月息10%是民間借貸市場最常見的利率標準,一些地下錢莊年息居然達到了180%。根據國家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超過基準利率4倍,那么按一年期的利率計算,4倍基準利率為26.24%;而月息10%,折合年息就是120%,是貸款基準利率的18倍還多。民間借貸利率的暴漲,也形成了一個火爆的高利貸產業鏈,這個產業鏈,囊括了商業銀行、擔保公司、典當行、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及個人,整個鏈條環環相扣,共同造就了活躍的民間高利貸。在高利貸鏈條中,擔保公司是一個重要的角色,通過擔保獲取銀行資金,然后用于放貸,最終成為民間高利貸的積極推動者。
股市最基礎的作用就是通過其財富效應,既為擁有閑散資金的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提供直接投資的機會,也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的市場。換言之,股市的財富效應,激發了廣大投資者紛紛加入到股票投資的行列,從而使股市形成規模龐大的資金源。規模龐大的資金源以及由此產生的融資功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支持。不過,股市形成財富效應的前提條件是,股市必須是健康向上的。只有在股市不斷地健康向上的背景下,投資者才能賺錢,才會吸引市場上的閑散資金持續不斷的入市。但反觀目前,中國股市極其慘淡,陰跌不止,上證指數接連兩天創13個月以來的收盤新低,財富效應幾近喪失,投資者信心嚴重不足,稍有風吹草動資金就會從股市大量流出,從而形成了股市與民間借貸市場一頭冷一頭熱的情況。
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外圍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的影響。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復蘇前景渺茫,這些負面事件的頻發,無疑將拉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并對歐美乃至全球股市形成嚴重打壓;二是受股市擴容的影響。在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股市融資、再融資方案仍批量登臺,僅上周就有8只新股密集發行。此外,9月2日有7家公司宣布再融資計劃。民生銀行獲準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及增發H股,預計金額高達290億元,其中A股募集資金不超200億元。另外,6家公司的再融資合計涉及金額63億元。這樣的內外部環境,不利于股市穩定健康發展。所以,要想盡快將民間資金之“水”引入股市之“渠”,這種格局必須盡快改變。
首先,盡快恢復股市的投資功能。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是融資與投資功能兼備的市場。為此,管理層應采取切實措施,從根本改革當前股市的投資收益低下的局面。具體而言,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和“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方針,積極推進股市的穩定發展,堅持依法治市,讓股市運行與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基本一致,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提高其投資回報。
其次,調控政策上應確保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今年接下來的時間,各地應繼續嚴格執行“國八條”提出的一系列政策,進一步鞏固房地產調控成效,緩解房價上漲預期。同時,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保質保量完成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同時,在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大提速的背景下,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輪候制”。財政政策應更傾向于對保障房、區域經濟振興、“三農”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以及中小企業等方面的財稅支持,使得投資增長保持平穩,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股市健康穩定上行營造適宜的經濟環境。
再次,充分重視股市供求平衡。鑒于當前股市窘況,建議管理層合理把握股市融資節奏,同時,嚴把IPO質量關,尤其要嚴把“二進宮”公司的審核關。此外,股市擴容也應當雙向進行,在股市資金供給上開辟新源頭,如通過政策鼓勵養老金和保險資金入市,在支持股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國民財富的保值增值。可以說,只要股市能夠健康成長,其投資吸引力就會不斷增強,大機構資金就會進場,那些即將進入民間借貸市場或已經進入民間借貸市場但仍處于游離狀態的資金就會被引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