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兩萬多名員工都收到了一封來自集團首席人力官彭蕾的郵件,稱公司將推出30億元的“iHome”無息置業貸款計劃,幫助員工安居樂業,并投入5億元成立教育基金,一攬子解決員工子女的學前和小學教育問題。此舉受到了阿里巴巴員工的歡迎。
在物價持續上漲、生活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以置業貸款和設立教育基金等方式,維持員工的生活保障面不受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不因價格的上漲而下降,無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形式。
但是,此舉是否具有普遍價值,是否值得其他企業效仿,需要好好分析與研究。一方面,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這樣的條件,都能夠像阿里巴巴一樣,給員工置業、子女入學等提供無息貸款和教育支持;另一方面,對原本福利就遠好于其他企業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來說,如果允許其以這樣的方式來體現對員工的關心,有可能讓濫發福利現象進一步升溫,從而讓社會財富分配更加不公平。
事實上,目前出現的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生活保障水平下降的問題,并不是某個企業、單位的微觀原因造成的,更大程度上是宏觀層面失控、宏觀調控失靈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惡化造成的。如房價問題,就是因為地方政府過度看重房地產業對政績的拉動,造成地價上漲過快,最終帶動房價的惡性上漲。這類問題,想依靠企業通過福利手段來解決,顯然做不到。如果企業的“自救”面不斷擴大,不僅會讓企業重新回到“企業辦社會”的非市場化狀態,而且會因為社會矛盾被暫時和局部掩蓋,影響決策層對問題的認識,從而影響問題的根本解決。
應該認識到,宏觀層面出現的問題,首先必須在宏觀層面找到問題的癥結,并通過制度的完善和優化,將這些問題處理好,使宏觀環境不再對微觀發展產生制約和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等微觀方面的特點,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使整個社會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和改善。
正因為如此,阿里巴巴為員工發放置業貸款、教育基金等做法,嚴格地講,只是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并無多少推廣價值。要保證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生活保障不受影響,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如何把物價、房價等控制在與居民收入增長相適應的水平,地方政府不再為了政績惡炒房價,有關方面不再在宏觀調控方面屢屢失誤,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水平能夠基本公正,行業收入差距不再繼續擴大,社會分工更加規范合理,不規范性收入不再無限擴大,勞動者的地位不再下降,社會經濟金融環境不再惡化,財政收入不再過快增長,等等。這些宏觀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微觀層面的問題也就很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