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3.4%,進入8月后人民幣升值呈現加速態勢,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正式邁入“6.3”時代。人民幣加速升值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人民幣升值趨勢還將延續,但升值速度將有所放緩。在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空間有限的背景下,匯率政策或成為央行重要的調控工具。
雖然人民幣升值長期趨勢不變,但是在階段性加速升值后,人民幣升值步伐或將趨緩。
第一,匯率的決定體現了交易雙方的預期。在目前的時點上,美國經濟雖復蘇緩慢但進一步下探的空間較小 。目前的匯率應該已經部分包含了經濟二次探底和美國貨幣政策再度寬松的預期。而從中國來看,隨著前期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緊縮對實體經濟產生了較大沖擊,宏觀調控政策將步入觀察期,在預期難以進一步向著升值方向擴展時,人民幣升值或將趨緩。
第二,如果人民幣過快升值,可能使得原本就遭遇資金緊張的出口企業更加舉步維艱,對出口的擔憂也導致人民幣不可能長期快速升值。
第三,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外匯儲備的縮水。我國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人民幣每升值1%將導致外匯儲備縮水300億元,這也是抑制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原因之一。
央行日前表示,將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在經濟下滑風險增大和通脹連創新高背景下,在保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的多重目標平衡中,加息和提準空間已經變小,匯率工具或成下一階段重要的調控工具。
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脹。在緊縮與通脹背離的情況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央行不得不重新選擇新的政策工具。從貨幣量的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減少出口和降低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一方面減少貿易順差,另一方面抑制熱錢流入,兩方面壓縮外匯占款規模,減輕央行對沖外匯的壓力,減少被動投放流動性的壓力,從而抑制不斷高企的通脹。從貨幣比價關系來看,人民幣升值使得人民幣對外購買力增強,降低進口商品價格,有效抵御輸入性通脹;從供求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必將導致進口增加,國內總產品數量增加,引起總物價指數下降,部分對沖通脹壓力。
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人民幣不斷升值將導致出口下滑,降低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同時,為了降低成本,部分外貿企業從沿海地區轉移到內陸,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還可提高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引導資金流入服務行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來看,作為大國必須有一個符合本國利益且自己能控制的貨幣體系,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面臨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問題。英鎊和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經驗表明,經濟實力越強,貿易順差越穩定,匯率越堅挺,國際地位越穩固。因此,人民幣的堅挺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