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今年7月以來,廣西遭遇罕見“電荒”。記者從廣西藤縣等地了解到,當地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遭遇了長時間、無規律停電,基本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與之對比,當地重點企業用電大戶仍能保證24小時供電…… 居民家里一片黑暗,企業燈火輝煌,怎能如此犧牲民生利益發展經濟?中央推行低碳政策,設定節能減排指標,本是為淘汰落后產能,矯正唯GDP論英雄的錯誤發展觀。但是在節能減排的問題上,一些地方不對高耗能生產企業限電,公共機構不當好節能示范,卻對居民長時間拉閘限電,同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雖然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表態要確保居民生活用電,甚至對某些突擊限電的地方點名批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正確處理節能減排與合理發用電的關系,立即恢復受影響的居民生活等重點用戶的供電,但是從廣西藤縣居民遭遇長時間、無規律停電,而企業用電大戶燈火輝煌的尷尬現實來看,某些地方對中央的要求仍然置若罔聞。保經濟限民生,地方政府如此節能減排是對民生的漠視。 由于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仍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應對金融危機之時出臺的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政策打亂了原有的節能減排工作部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產能重新抬頭。中央節能減排政策在地方變形走樣,地方政府選擇性制造“電荒”,既說明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在一些地方存在反彈隱憂,也說明某些地方官員執行中央節能減排政策“只見政績,不見民生”。 針對某些地方限制居民用電,企業燈火輝煌的怪現象,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要深刻反思。不能為了節能政績傷害民生利益,遏制民眾合理用電需求。為防止拉閘限電影響民眾生活,限產限電要分清主次,分類指導,確保居民用電,重要公共設施設施用電。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對不正常不合理的選擇性“電荒”現象,不能停留于點名批評,要及時設計、安裝制度補丁,啟動問責程序。地方限電傷害民生利益,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同樣也應納入地方政府與官員節能減排政績的考核范圍。讓地方政府不僅要對GDP負責,對節能減排成績單負責,而且要對公共服務與民生福祉負責。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入多維績效評價機制,把官員績效評估主體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增加普通民眾對官員節能減排績效評價的話語權,逐步修正部分官員“只見政績不見民生”的狹隘政績觀,實現政府職能的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