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又曝中型、小型、微型企業的倒閉潮的消息。雖然對于是否形成了倒閉之“潮”還有一些爭論,也許從數量上和比例上來看,還遠沒有到可以稱為潮的地步,但是目前中小微企業的諸多困境是確實存在的。 在2008年前后也曾經發生了類似今天這樣的事情。但那一次后來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信貸放水、4萬億投資等刺激政策給挽救過去的。那次信貸放水和投資的大干快上,雖然短期內解決了經濟下滑的問題,但是造成了嚴重的包括高鐵在內的投資泡沫、通貨膨脹等負面東西,如今面臨結構調整、信貸不再擴大寬松等經濟和金融環境,不可能再通過信貸大擴張、投資大膨脹的方式來解決中型、小型、微型企業的困境問題,所以中小微企業走出困境要另辟蹊徑。 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主要是融資難、匯率波動導致經濟風險增加以及“招工難”等問題。對于融資難的問題,由于體制和二元信貸環境的存在,一些中小企業想在可見的未來得到正常的、低廉的融資便利還是不可能。把融資的渠道寄托在民間信貸上,短期救急是可以的,但長期靠民間融資,無異于慢性自殺。目前發達地區的民間借貸月息有5%的,甚至有30%的,換算成年率,就是60%甚至是360%,沒有什么中小企業可以長期承擔這樣的利率。 至于匯率問題,基本面情況決定人民幣對美元長期來看都會處于強勢。所以把企業生存寄托在匯率逆轉上,也是不太現實的。同樣,由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長期被有意的壓制在極其低廉的水平上,近年來雖然官方最低工資水平有所提升,但是面對物價和生活風險的不斷上升,過去的那種低廉的工資已經難以保證勞工簡單再生產的需求,因此中國勞工的工資水平未來仍然有數倍上漲的壓力。最近沿海的一些企業,即使是工資提升30%左右,也難以招收到足量的工人。按照目前沿海地區普工1500元~300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由于面臨很大的勞動強度和很長的工作時間、較差的生活條件,所以這個工資水平已經屬于較差的。由于物價問題以及長途往返的成本,沿海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對于內地的勞工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在未來的數年甚至十年內,如果不連續的大幅度的提升勞工的工資,“招工難”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所以說,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在舊有框架下是難以解決的。中小企業要想走出困境,要么在創新上開辟新天地,要么在地域上走出新天地,其中后者,不失為一些在技術創新上沒有優勢的企業的可以嘗試的辦法。走出國門,把企業開到東南亞、南亞、非洲,甚至是歐洲、美洲、澳洲都是可以考慮的。 目前中國產業對于東南亞和南亞、非洲已經形成了優勢,所以可以形成梯度的轉移。目前上述地區的工資水平已經明顯的低于中國,如果企業遷移到這些地區,人工成本問題自然就會緩解。雖然走出國門可能會面臨著語言和生活習慣的一些障礙,但是由于國際化和信息化的發展,這些障礙比較容易克服。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那些有特色的中小企業也有生存空間,如餐飲業、修理業、洗車業等等。 至于說中小企業規模小,沒有條件走出國門的問題,這也不是絕對的。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資、臺資、港資大量進入內地,其中就不乏中小企業,現在仍然存在著一些非內資的中小企業在內地運營。如果中國的中小企業走出國門,結合當地的市場,甚至是面向國際市場,也仍然有生存之地。 所以,既然一些中小企業面臨著生存之困,而這些困難在可見的時期內又無法解決,不妨走出國門去闖天地。歷史上華人白手走出國門去闖江湖而開辟出一片新天地的不乏其人。現在全球經濟不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都會有容納中國中小企業的機會,困難中的中小企業不妨出去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