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清研咨詢和民意中國網,對176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91.1%的受訪者感覺國貨冒充洋品牌的現象普遍。75.7%的人反對國貨穿“洋馬甲”。 說到洋馬甲,大概哪個消費者都不會感到陌生:丹佛爾灣、蒙地卡羅別墅、麥格理花園……這些名字充滿了異域風情,但實際上,它們都在北京。除了房地產,在其他領域,國貨穿著“洋馬甲”的現象同樣非常嚴重:服裝、汽車、家具……簡直可以說,有國貨的地方,就有“洋馬甲”。 明明是國貨,為什么非要披一身“洋皮”裝扮成“洋貨”呢?對此,70.0%的人認為原因是社會崇洋媚外心理嚴重;62.9%的人認為是因為國產品牌對自己沒有信心;52.2%的人認為原因是對虛假夸大宣傳缺乏有效監管……不過,在筆者看來,洋馬甲之所以泛濫成災,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許多企業民族自信心的缺失。在那些企業的眼里,自己生產的東西質量再好,也比不上洋貨;于是,他們干脆給自己的產品起一個“洋名”。這也難怪,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挨打受欺的歷史;而長期的積貧積弱,又使得一些中國人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反映在商業領域,就是穿上“洋馬甲”自欺欺人。殊不知,越是優秀的企業,越是注重品牌的本土化效應,比如寶潔。在進入中國后,寶潔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品牌都非常“中國化”:佳潔士、護舒寶、舒膚佳……每一個品牌都充滿了漢語的美感,讓人充分感受到蘊藏在“中國化品牌”中的韻味與內涵,從而加大對寶潔公司的認同。反觀我們國內,明明是本土企業,卻偏偏要為自己的產品取一個“洋名”;這樣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企業,也許在短時間可以賺些錢,但當消費者識破他們的伎倆后,必然遭到消費者的拋棄。一個對自己民族都沒有信心的企業,消費者又怎么可能相信他們。 令人欣慰的,在洋馬甲泛濫成災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民族品牌屹立潮頭:長虹、康佳、魯花、娃哈哈……這些民族品牌,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光榮與驕傲。筆者相信,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消費者的日益成熟,國貨穿著“洋馬甲”的現象會日漸少乃至徹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