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為確保明年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國務院決定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標準為10%。 從土地出讓金中按比例提取教育資金,無疑是實現“教育費用占4%”目標的一種選擇。但是否是一種好的選擇,值得討論。 首先,政策能否被執行到位。時下,不少地方過度依賴房地產來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尤其是依靠土地出讓金作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許多縣市財政成了名副其實的“土地財政”。在此背景下,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教育資金,進行專戶管理,雖是教育之福,也是從政府口中奪食,地方政府會答應嗎? 以往曾有一個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廉租房建設資金,其效果如何,實踐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審計署曾經公布過19省市2007年至2009年廉租房保障情況審計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此期間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22市共計少提取146.23億元。試想,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廉租房資金都如此之難,而今要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教育資金,誰能保證? 其次,土地出讓金收益難以確定。由于無法核實土地開發成本,每年全國有多少土地出讓金,除掉成本后的純收益是多少,不僅財政部門無法說清,國土資源部門也說不清。土地出讓金被用于行政開支和三公消費,早已成了“潛規則”,并且很難算得清到底有多少。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教育資金,哪里會有標準可言?不提、少提,誰能核得準?問責起來,是很難找到相關依據的。可見,從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提取教育資金,單純是監督和技術上看,難度就非常大。 第三,可能會推動房價上漲。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第二財政”,若硬性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教育資金,必然會減少地方可用財政收入。堤內損失堤外補,地方政府又為自己搞高房價找到了一個理由。這樣,就算是教育經費保障了,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夢更難圓了。 我們一方面反對過分依賴土地財政,另一方面我們則想方設法從土地開發中拿錢。這種充滿矛盾的“踩蹺蹺板”的思維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