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至今,各國謀發展的訴求基本未變;國家間競爭的實質基本未變。但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化。
如果說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那么,一些主要國家或地區發生金融危機往往迅速殃及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幸免。墨西哥《每日報》2011年2月17日刊登學者拉默題為《金融全球化加劇全球饑荒和動亂》的文章指出:“我們應該看到,當今全球各種層面危機的總根源就是金融危機。”
主要發達國家都陷入債務經濟困境,截至2011年4月21日,美國國債總額已逼近14.3萬億美元法定上限,相當于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46578億美元的97.5%。2010年,歐元區公共債務占GDP之比已從2009年的79.3%升至85.1%。日本公共債務已是GDP的兩倍以上。美國財長蓋特納最近談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時認為,這次危機留下的創痕需要多年時間才會平復。
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發達國家的金融巨頭們仍賺得盆滿缽溢。2011年4月,美國期貨行業協會(FIA)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場內期貨與期權交易總量同比增長25.99%,其中,期貨交易同比增長36.73%。在南北經貿關系中,發達國家仍是贏家。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廉價商品獲得的大量外匯又以購買債券或存款方式流入發達國家,只能獲得3%到4%的收益率,而發達國家通過集中本國的資本和流入的資本并以長期直接投資方式投向發展中國家,獲得的收益率高達10%到20%。
發展中國家要協力推進國際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公正的國際金融秩序,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亞洲經濟增長率一直高于其他地區,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回歸亞洲。但是,權力和利益重心仍在西方。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企業之間的競爭。2010年,美國139家跨國公司的全球銷售收入達6977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進出口總額的2.2倍和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10倍以上。美國同亞洲貿易逆差占其貿易逆差的60%以上,但美國仍是受益最多的國家。美國凱托學會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里斯沃爾德2011年3月31日發表題為《與中國龍做生意》的文章指出:“政界人士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對華的巨額貿易逆差上——2010年為創紀錄的2730億美元。但供應鏈的復雜和分散使得雙邊貿易數字幾乎沒有意義。以iphone為例,雖然它是‘中國制造’,但生產一部iphone的關鍵零部件中,顯示屏來自日本,處理器來自韓國,全球定位系統來自德國,記憶芯片和網絡組件來自美國。在制造一部iphone所需的179美元成本中,只有6.5美元即4%的附加值是中國所得的加工組裝費。然而,整部iphone的價格都計算在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之中。”
日本學者武者陡司認為,雖然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一體化時代,但日美歐等發達國家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工資差別。如果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勢必會獲得顯著的超額利潤。亞洲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與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中獲得公平權益。
美國安全問題專家克萊爾在2001年出版的《資源戰爭:全球沖突新景觀》一書中預測:21世紀地緣政治的基本輪廓是,各國將對石油、木材、礦石和水這類戰略物質資源,展開大規模的競爭。
到2010年,西亞和非洲剩余探明石油儲量為1125.4億噸,占世界剩余探明石油儲量的55.9%。美國為什么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克雷爾教授出版的《資源戰爭》一書中認為:“在控制伊拉克的過程中,石油作為力量之源的分量超過了它作為燃料的分量……控制了伊拉克,就控制了海灣,就控制了歐洲、日本和中國,等于讓美國握住了世界水龍頭。”201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4.39億噸,其中,進口2.36億噸,對外依存度達53.8%。我國進口石油的近80%來自西亞和非洲,西亞、非洲政局和社會動蕩,有可能影響石油供應和運輸安全。
我國要逐步實現石油來源和運輸多元化,特別是要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
世界自然基金會2008年10月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警告稱,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物生產力的近1/3,如果繼續現有的模式,到21世紀30年代初,我們需要有兩個地球供應商品和服務。
海洋(水圈)約占地球總表面積的71%,海底礦藏資源豐富,全球石油儲量的1/3以上分布在海洋,而目前探明率僅為30%。海洋動植物種類繁多,在25個區域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物種從2600種到3.3萬種。很多國家越來越重視海洋開發。美國《2000年海洋法》首次明確提出:“新的美國國家海洋政策應是協調性和綜合性的政策”。《歐盟2005-2009年戰略目標》對歐盟新的海洋經濟政策進行了界定:“需要制定綜合性的海洋政策,在保護海洋環境的同時使歐盟海洋經濟持續發展”。日本經團聯2010年提出,如果把領海和排他性經濟水域加在一起,日本面積將從37.2萬平方公里擴大為447萬平方公里,在世界排名將從第61位升至第六位。
2010年,東海、黃海、南海三大海域的安全形勢都出現了新挑戰。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在釣魚島海域發生中日撞船事件后,美國航母趁機進入黃海并支持越南和菲律賓加劇與中國的領海領土之爭。我國海洋維權形勢趨于嚴峻,我國堅持通過對話,妥善解決雙邊之爭。與此同時,我們要提高警惕,維護領海領土主權和安全,積極開發海洋經濟。
近10年來,全球發生的較大規模恐怖事件導致11.5萬人死亡和直接經濟損失8000億美元,而全球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已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和直接經濟損失三萬億美元。英國首位氣候變化問題特別代表阿什頓警告說:“有充分理由相信,21世紀安全局勢將與氣候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美國未來學家起草的《氣候報告:2012-2020年》指出,如果發生災難性氣候變化,缺少食物、飲用水、戰略資源將成為主要的全球性危機。這一切將導致爭奪資源的軍事沖突。2011年5月中旬舉行的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發表的報告預計,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極端天氣將越來越多。
氣候變化引發自然災害頻發,與發達國家過度消費有重要關系。發達國家應承擔主要責任并在資源和技術上幫助發展中國家,各國要協力應對挑戰,改善和保護環境,維護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