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發布了年度報道——一份基調略顯沉重的文件。國際清算銀行成立于1930年,主要職責是負責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德國對英法兩國的賠償工作。而現在,國際清算銀行被賦予了新的職能,包括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客觀冷靜的建議。 在政府債務方面,國際清算銀行認為:“與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債務危機引起的市場動蕩相比,投資者對于主要經濟體主權債務狀況的信心匱乏,將給市場帶來更大的破壞性。”關于提高利率的必要性,該行表示:“我們必須避免將上次危機的‘種子’遺留下來。”關于通脹,該行稱:“通脹風險主要受經濟回暖以及食品、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驅動。” 但在整個年報中,你幾乎讀不到關于發達國家失業人口已接近4500萬,較2007年的水平上漲50%的報道。而此時政府該如何應對,該行也沒能給出答案,似乎經濟政策已然失效。 當然,凱恩斯主義者會站出來爭辯稱,現在經濟問題根源在于政府的怯懦,政府原可以做得更多。比如,政府可提供更多財政支出,或進行更大幅度的減稅;或者說,美聯儲理應出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即繼續通過購買債券來平抑長期利率水平。 凱恩斯主義者的建議聽起來乍有道理,但是其高見未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簡單且確鑿的,那便是這些建議是錯誤的。 盡管經濟學家始終認為經濟政策的乘數效應將能完全抵消政府的財政赤字,但研究表明,經濟政策在經濟衰退期的乘數效應要遠大于經濟復蘇期。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推出的刺激政策能起效果,但是近期的政策效果要大打折扣。 而以國際清算銀行為代表,另一個經濟學學派強調,過多的關注短期經濟政策將會使我們陷入困境,我們不能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政府現在繼續高筑債臺,那么未來的經濟危機會更加嚴重。 因此我們面臨著這樣的境地,即出臺新的刺激政策不能救治全球經濟,但是出臺財政緊縮政策將使全球經濟增速下滑。我們的窘迫還在于,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需要“對自己動刀子”。也許我們已經到了該清算二戰后福利國家經濟政策的時候了,這些國家都步入了人口老齡化,同時背負著巨大的債務負擔。如德國的總債務水平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7%,日本的這一比例是213%,英國和美國分別是89%和101%。而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目前仍占據全球經濟總量的一半江山,如果這些國家都削減財政支出和提高稅率與利率,那么,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將來自哪里? 國際清算銀行給出了一些回答,它表示,如果政策措施是“值得信賴的”,那么政府可以通過承諾在未來削減財赤,來避免復蘇進程受損。該建議做遠比說難。國際清算銀行還表示,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世界”將能拯救“舊世界”。這或許會實現,但是這些國家目前的通脹率高企,印度目前的通脹率在9%左右。(《華盛頓郵報》,吳心韜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