儼然“國家機密”的三聚氰胺賠償基金,在媒體的關注中逐漸擠出了“牙膏”———中國乳業協會悄悄地在自己的網站上披露:中國人壽累計辦理支付1794人次,支付金額1048萬元,基金銀行賬戶余額1.92億元(含利息及2011年當年由中國人壽墊付但未劃賬金額)。(6月13日《證券日報》) 1.92億元,就算放在銀行2年里不進行任何資金運作,所產生的利息也達到1593萬元,這些利息到哪里去了?中國人壽對記者的回答是“不清楚”。結合此前媒體對醫療賠償基金的賠償情況、管理運作方式和現金余額的質疑,再次證實:最可怕的不僅是賠償基金的低效運行,而是缺乏公信的黑箱操作。 賠償款基金中有一部分是用于患兒后續治療的,現在剛過兩年多,就已經產權不清,責任不清,這還能保證受害者一個未來嗎? 賠償基金的不透明,緣于其法律地位的“曖昧”。這筆賠償基金,雖然是借鑒外國經驗設立的產品質量賠償基金,但它沒成立獨立的財團法人,也不適用《基金會管理條例》;它也不是證券基金,不需要依《證券投資基金法》向外公布年報。但三聚氰胺奶粉的賠償基金,本來就是一筆“良心債”:即使沒有法律規定,無論是中國人壽還是乳協,都應該向社會主動公開,并且數據必須是詳細、可核實的,而不像現在只報出一個賠償總數,不能細化到具體賠償對象,且對利息等關鍵數據諱莫如深。 這是一筆“良心債”,需要中國乳業以自己的坦誠換取公眾的寬恕。制度不健全,就健全制度,但“良心債”不需要法律規定,就靠良知來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