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管理電視電話會議中強調指出,今年的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既是經濟任務又是政治任務,各地必須在11月末以前全面開工。據媒體報道,到目前為止,全國保障房的開工率約為30%,成績并不樂觀。 時間即將過半,任務遠遠未及半,這也不禁讓人想起2010年的保障房建設,58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軍令狀最后不了了之。因此,自打中央公開提出2011年保障房建設1000萬套的計劃以來,對其能否完成的擔心就始終存在。 不過,住建部還是信心滿滿。據媒體報道,住建部自己的調研數據顯示,各地保障房開工進度一般是4月底前“項目落地”,5月、6月“完成規劃”,7月、8月、9月“集中開工”。因此,三季度將是保障房大規模集中開工與建設的時間窗口。 其實,在中央的一再督促下,我們也相信,地方政府是不敢虛與委蛇的,而且越是臨近年底,這個保障房建設的速度也將越快,既然完不成保障房建設已經被提到了問責罷官的高度,地方政府自然不會怠慢。甚至,就如同去年一些地方為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不惜對工廠拉閘限電一樣,有條件要完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 為了完成而完成,這正是我們所擔憂的。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是目標,不是目的,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才是目的。那就意味著,不僅要住進去,還要住得起,住得踏實。比如一些地方投資建設的保障房沒有天然氣,做飯只能用電,結果導致用電成本著實負擔不起。再比如青海省投資8億元建設的最大拆遷移民安置工程——康川新城,建設尚未完工,21棟樓就被檢查出露筋、空洞、蜂窩、麻面、陽臺欄板強度不夠等質量問題,被人戲稱為“樓脆脆”。 正因為保障房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所以才更要強調質量問題。因為保障房建設不僅僅是地方官員的政績和政治任務,更是一項民心工程,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如果房屋質量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問題,即使完成了1000萬套,也會讓國家做這件事情的效果大打折扣。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我們希望這1000萬套保障房不僅最后得以落實,同時也是完成一套就合格一套,讓這需要上萬億資金修建的保障房不僅轉化為GDP,更轉化為不會二三十年就付之一“拆”的財富。 保障房建設有遠比1000萬套這個數字重要的東西。就算今年的保障房建設沒有達到開工1000萬套,只要保障房建設的決心是堅定的,同時各種保障房建設的配套措施也不斷跟進。比如,從長期來看,建設的錢從哪里來,因為不是說今年的1000萬套、未來5年的3600萬套建成就大功告成了,這就要尋求提高社會資金投資保障房的積極性,同時在保障房的準入、分配、退出以及后續物業管理提高效率等。因此,保障房完成率少一些,時間用得長一些,其實不是什么打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