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眾的福祉,任何企業都無權以損害大眾利益為代價大干快上。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監管者必須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廢水、廢氣和廢渣違規排放再次曝光。有媒體報道,位于哈爾濱市區的哈藥總廠周邊廢氣排放嚴重超標,惡臭難聞;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因檢修沒有完全啟動,污水直排入河,導致河水變成墨綠色。事實上,這已不是這家制藥巨頭第一次遭遇環保指責。這個全國知名的制藥企業年銷售額已近50億元,卻一直難以擺脫污染環境的指責。 在哈爾濱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哈藥總廠排放污染氣體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這家藥廠地處學府路,這里集中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眾多高校。多年以來,大學生和周圍的居民就在氣味撲鼻的環境里學習和生活。而且,哈藥總廠處于哈爾濱市的上風向,不止是學府路一帶被嚴重污染,裹挾著有害物質的空氣經常隨風彌漫整個城市。除了空氣中的異味兒,還有排向松花江里的污水,還有離居民區不遠的固體垃圾焚燒問題。每年都有市民投訴,媒體報道連篇累牘,“兩會”代表、委員們的提案和議案多會于此,可是問題就是得不到解決,這究竟是為什么? 毫無疑問,持續排污的第一責任者是企業。哈藥股份近三年的廣告投入都在4億元以上,去年更達到了5.4億元,然而去年投入環保的資金僅為1960萬元。哈藥在全國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臺大轟大鳴地投放廣告,銷售額年年增長,給哈爾濱之外的大眾留下了財大氣粗、令人放心的印象。然而,從廣告和環保投入的鮮明對比看,從哈爾濱市民的叫苦連天看,這家企業并沒有把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其所獲取的每一分錢利潤中,都包含了哈爾濱市民的委屈和犧牲。哈藥常喊“做良心人,制精品藥”的口號,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配不上這樣的自詡之辭。 事態發展至此,當地政府同樣難辭其咎。企業總是難免耽于小集體的利益而輕忽大眾的感受,以鴕鳥戰術應對公眾的環保要求,但政府部門可是受公眾重托、專門維護公共利益的。既然哈藥總廠排污超標嚴重,就不能縱容其以犧牲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感受為代價來發展壯大,就不能任其打著小算盤捂住錢袋子不做排污設備的購置和升級,F在的情況卻是,企業象征性地在治污方面有所投入,然后拼命地哭窮、喊累、叫虧損、要政策,且戰且退地造成了排污問題的久拖不決。政府部門遲遲不肯動用環保不達標即“一票否決”的權力,是怕哈藥這家大企業受傷,進而拖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后腿,還是因為某些監管者已經跟藥廠形成了利益同盟?人們不得而知,但心中充滿疑惑。 事實上,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眾的福祉,任何企業都無權以損害大眾利益為代價大干快上。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監管者必須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這是契約經濟和公民社會的常識。據說,哈藥總廠污染車間的搬遷已寫進了2011年哈爾濱市產業結構規劃中!吨扑幮袠I水污染排放標準》也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新建和改擴建制藥企業必須強制執行新標準,這就要求哈藥總廠不管付出多少資金改造設備,都得解決污染問題。希望寫在規劃和標準中的事早日變成現實,政府部門不要再姑息和包庇企業的肆意妄為,哈爾濱市民早日從污染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