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管部門“完善回撥機制和中止發行機制”半年之后,A股市場首現中止發行公司,“中彈者”是欲在中小板掛牌的八菱科技。只有19家機構參與詢價,不說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不足20家,就連參與詢價的機構也不到20家,八菱科技新股因此中止發行(詳見B52版)。 與其說是八菱科技的“大客戶依賴癥”最終導致其新股發行失敗,倒不如說是詢價機構的不捧場決定著其“生死”。相對于那些成功發行新股并上市的公司而言,八菱科技無疑是“不幸”的。但是,從今年以來新股超高的破發率看,新股詢價機制的短板日益凸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在今年掛牌的144只新股中,產生破發的達116只,占比高達八成。市場化發行背景下,新股破發的出現是必然的,“新股不敗”神話的破滅,同樣是必然的。問題在于,新股出現如此之高的破發現象,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是“正常”的。而失去了“窗口指導”的市場化發行,并沒有真正體現出“市場化”的特征,反而演變成了發行人圈錢的“市場化”,以及保薦機構竊取市場利益的“市場化”。 與超高破發率相對應的,則是新股網上超高的中簽率與網下配售比例。繼龐大集團首發以21.57%的網上中簽率與57.97%的網下配售比例刷新了華泰證券的紀錄之后,雙星新材更是將網上中簽率提升到了65.52%的“高度”。其網下配售方面,不僅有效配售比例達到48.57%,某家機構更是“包銷”了1020萬股網下發行量中的900萬股,堪稱網下配售的一大“奇跡”。 一切都是新股高價發行惹的禍。目前的新股發行,機構詢價早已流于形式。新股發行價格不是由詢價機構“詢”出來的,更多的是體現著發行人與保薦機構的意志。如果詢價機構報價偏低,將可能被勸退,只有報高價者才會成為“座上賓”。這也意味著,即使像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在新股詢價過程中,也只能處于弱勢地位。 在新股詢價中,保薦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會給出虛高的估值來誤導詢價對象。如海通證券在保薦國電清新時,給出的估值范圍為59.4-72.6元,而國電清新的發行價格最終定格于45元;雙星新材的上市保薦人光大證券給出的“合理”估值為70.76-81元,其發行價格實際為55元。 由保薦機構與發行人特別是發行人最終決定新股的發行價格,已在市場中形成一股暗流。所謂的新股詢價,也只是走走過場而已。新股發行價格與發行市盈率越來越高,新股破發率越來越高的根源正在于此。如此事實,也從側面說明現行的新股詢價機制存在巨大的漏洞。 八菱科技的中止發行與萬安科技的險些“中彩”,在為詢價機構出了一口“惡氣”的同時,也為保薦機構敲響了警鐘。肆意地為發行人充當“吹鼓手”,就有可能遭遇民生證券同樣的尷尬。 筆者以為,要改變保薦機構與發行人決定發行價格的局面,實施配售市場化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對于入圍報價,按照詢價機構的實際報價進行配售,報高價者高價配售,報低價者低價配售,其加權均價作為網上發行價格,才是新股市場化發行的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