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量創50年來的新低,一些主要的江河湖泊水位大降,導致部分糧食主產區面臨絕收、減產,而旱情至今仍未出現緩解的跡象。于是,人們對糧食減產的擔憂加劇了糧價上漲的預期,一旦糧價形成穩定的上漲趨勢,食品價格將全面起飛,通脹加劇毋庸置疑。屆時,央行為了抑制通脹將采取更加嚴厲的緊縮措施,高昂的資金使用成本必將導致實體經濟減速,中國經濟“滯脹”的苗頭也將顯現。
或許,有人認為這一推論過于杞人憂天,但從種種因素來看,糧價長期上漲的勢頭很難避免。一旦糧價普遍上漲,那么食品價格繼續沖高,CPI繼續居高不下,新一輪通脹壓力會再次呈現,而我們前面的推斷似乎也越來越接近真實狀況。況且,目前中國央行緊縮貨幣的措施已經開始影響實體經濟的增速,創歷史新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規模管制,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能力大大減弱,企業貸不到款,而商業銀行又為了盈利,只能在貸款利率上不斷加碼。現在很多商業銀行的實際貸款利率都較基準利率上浮了不少,我們最近聽到一些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已經上浮了60%以上,而且還有進一步上行的趨勢。而這種上浮的趨勢除了推高實體經濟使用資金的成本,還會加速傳導至物價領域,到那時食品價格的上漲讓通脹壓力更大。另外,實際貸款利率上浮也有可能會逆轉經濟結構轉型的趨勢,因為目前一些商業銀行為了維系老客戶和優質客戶,幾乎停止了新增貸款,從而使得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很難獲得信貸支持,如果信貸資金繼續一味地流入傳統型產業,則信貸資源的錯配使得產業投資和金融投資都會出現畸形,而新興戰略型行業的發展則很難依靠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支持。
如果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不到位,而傳統的國有大企業又不能煥發生機,國企若繼續將超額配置到的資金投到金融領域和風險資產,則中國經濟再次發生波折的可能性很大。但就此來定義中國經濟將陷入“滯脹”,也不精確。“滯脹”從其本意來理解就是經濟增長停滯、通脹加劇,若通過官方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速仍快于CPI的漲幅,而且短期之內增速跌破8%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中國經濟出現減速,也并非是一個典型的“滯脹”,但中國對于這種非典型的“滯脹”苗頭切勿忽視,千萬別等到中國經濟真正開始下滑時候再手忙腳亂地保增長,到時又會陷入政府用巨額財政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被動局面。
為了避免這一推論成為現實,我們得先改變目前“一刀切”的貨幣緊縮局面,要避免貨幣政策陷入惡性的緊縮通道,要防止貨幣政策矯枉過正,央行應該盡快推動利率市場化,讓市場化的利率水平來調整信貸結構,讓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通過風險溢價的方式來獲得金融支持,以保障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成功,避免實體經濟“二次探底”;其次,應該重視糧食儲備問題,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有任何閃失,中國的儲備糧千萬不敢再搞“大躍進”,國務院應該設立專門的糧食安全調查組,落實中國真實的糧食儲備情況和制定中國的糧食儲備戰略,在必要時不妨用我們的外匯儲備在境外分散采購糧食和建設海外糧倉,甚至應該主動在境外參與一些糧食生產,借鑒一下日本在海外建糧倉的糧食儲備戰略(日本把最大的糧倉建在了加拿大沿海地區,運輸便利,隨時可以調運);另外,氣候因素對中國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挑戰越來越大,而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都是“靠天吃飯”,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非常落后,為了改變目前被動的局面,國家除了應該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還應該盡快對全國的農田水利系統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和摸底,對已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維護和修繕,以全面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帶來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