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世界航運的運輸業務重心、船舶融資重心由歐洲轉至亞洲的趨勢相當顯著。在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亞洲都占了八至九席,亞洲對包括航運金融服務在內的現代航運服務需求正在不斷上升,而亞洲地區的銀行在世界船舶融資交易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銀團船舶貸款牽頭行和參與行的前20名中,頻頻出現亞洲地區的銀行、尤其是日本和中國商業銀行的身影,在國際船舶出口買方信貸以及銀團貸款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歐洲是世界航運金融業務的中心,但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歐洲金融機構提供航運金融服務的能力被大大削弱。至今仍未平息的歐洲債務危機,又使“舊病未愈”的歐洲金融機構再添“新傷”。相比之下,亞洲銀行業受沖擊較小;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泰國等國政府都采取了大力支持本國航運和船舶制造業的政策。在此背景下,亞洲地區的許多金融機構都加大了發展航運金融業務的力度。
今天,中國在貿易、航運、造船領域已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中國出口貿易額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貿易額位居世界第二位。在航運方面,截至2009年末,我國擁有運輸船舶17.69萬艘、1.46億載重噸,增長17.7%;海運船隊1.02億載重噸,無論是按船東國籍劃分的商業船隊還是按集裝箱船隊統計,中國均名列世界第四。在港口業方面,2009年我國共有9個港口進入全球20大集裝箱港口行列,其中內地港口7個;在2009年全球貨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中國穩占8席。至2010年底,上海港連續四年保持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的位置。
盡管中國船舶配套國產化率還較低,技術水平還有待提升,但按噸位計算,2010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增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都全面超越韓國,躍居世界第一。但另據統計測算,在船舶融資方面,中國所提供的資金和服務不到5%;從近幾年全球海上保險市場來看,全球海上航運保費規模大約為250億美元,而我國2009年全國航運保險費總收入僅為15億多美元,占全球航運保險市場份額僅為6%。這與我國航運大國與船舶制造大國的地位很不匹配。巨大的差距,也預示著提升國際航運金融服務市場份額方面的巨大發展潛力。
而就以目前市場規模和市場發展現狀論,上海已是中國首屈一指的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再考慮到上海獨特的地理位置,當中國面臨國際船舶融資中心逐漸向自身趨近的機遇時,也是上海加快發展航運金融的歷史機遇時期。
對今天的上海來說,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要結合自身的條件,緊抓歷史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自身的特色。在獲取金融決策信息和重要客戶資源方面不具優勢,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不利現實因素,但上海金融市場體系比較齊全,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創新取得進展,金融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金融市場國際排名近年間飛速提升。因此,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而歸根到底,金融市場建設要基于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這樣的金融市場發展就比較穩固,也是可持續的。鑒于中國已是世界貿易大國、航運大國和船舶制造大國,對航運金融服務需求巨大,上海理應全力發展航運金融,將之打造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特色之一。
與倫敦等發達的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航運金融服務總體上雖處于初級階段,但近年來卻已呈現快速追趕態勢。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滬成立專門的航運金融服務部門,積極發展船舶融資或航運保險業務;主要銀行依據自身優勢發展航運金融,各具特色。截至2010年末,在滬商業銀行對航運相關企業的貸款余額為663.82億元、同比增長19.37%;各大銀行相繼成立融資租賃公司,交銀租賃、招銀租賃的SPV業務資格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船舶租賃業務創新取得突破;各類產業基金也在相繼進入船舶融資市場,船舶、航運產業基金破冰,上海的航運產業基金也已破繭而出。此外,政府、金融機構等合作成立了數家航運金融研究機構,如由浦東新區政府和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合作籌建的蘇黎世國際航運與金融研究發展中心,由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與多家機構共同擔綱的“航運金融研究所”等。近期,由在滬主要相關金融機構和航運中介機構組成的上海金融業聯合會航運金融專業委員會也已開始運作,成為推動上海航運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市場組織。
不過,上海各界內心都很清楚,發展航運金融涉及的制約因素太多,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政策協調,形成共識,合力推動。在近階段,至少需要強化以下幾個方面對策措施,建議:
其一,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對銀行船舶貸款業務營業稅采用財政扶持政策,繼續設立、發展船舶產業投資基金,放寬金融租賃公司的境外融資限制,有效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資源,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骨干金融企業和航運企業。
其二,國家有關管理部門需要抓緊制度改革試點和創新。比如結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契機,探索適應航運金融服務發展的試點外匯政策,便利航運資金全球運作管理;探索試行船舶碰撞強制責任險,完善航運保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上海海上貨運險本地投保;簡化船舶抵押登記程序,降低抵押費用。
其三,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及相關企業抓緊提升服務水平。比如進一步加強上海期交所和航交所的合作,共同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航運價格衍生產品;大力開發原油期貨、外匯衍生產品等風險投資品種;加快發展航運金融中介機構,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