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來,關于國際板即將推出的消息不絕于耳。在“2011年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先是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放風說國際板推出的條件“快要成熟了”,同時透露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接著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正式出面表態,正積極做好國際板市場的各項準備工作,“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了”。如此看來,國際板確實已經萬事俱備、呼之欲出了。 就在管理層頻頻表態之際,證券市場上的國際板概念股大幅上漲,而大盤則“熊態百出”,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其實,國際板的推出并非是個新鮮的題材。早在2009年初,央行就提出了“要進一步研究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以及推進國際板建設”的相關問題。不久,國務院首次發表聲明,表示允許境外企業在適當的時機發行A股,以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自此,國際板概念就正式走上中國證券市場的前臺。 毫無疑問,建設國際板是完善中國資本市場、提升中國國際金融地位的重要舉措。從國際上來看,世界金融強國無不將引進國外優質企業在本國上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比如目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其中至少有15%來自海外公司。中國提出建設國際板后,一些國際知名大公司如匯豐銀行、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等紛紛表達了到A股上市的意愿。 但是,國際板的推出,必將對中國的證券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積極意義外,可能帶來的沖擊也不可避免。這主要包括: 首先,分流大量的股市資金,使本來缺乏資金關照的股市更加疲弱。雖然目前中國并不缺乏流動性,但奇怪的是股市始終沒有成為資金流入的“池子”。個中原因,除了股市本身缺乏賺錢效應外,源源不斷的新股上市和上市公司瘋狂圈錢是主因。如果現狀沒有改變的話,國際板的推出無疑將給失血嚴重的中國股市雪上加霜。 其次,國際板的推出將進一步拉低國內股市的價值中樞。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大約為18倍,而創業板的市盈率仍高達45倍左右。相比之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平均市盈率長期保持在15倍以下,目前納斯達克的市盈率也未超過20倍。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個市盈率的標準,國內A股仍有進一步下跌的可能性。 最后,國際板推出將使國內上市公司邊緣化。從目前有意到A股上市的跨國公司來看,無論是公司聲譽、公司治理水平還是長期盈利能力,比絕大多數的國內公司都要強。如果這些跨國巨頭登陸A股市場,投資者有可能會產生“棄內投外”的傾向。 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對國際板的推出持悲觀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但是,一味看空國際板并非最優的投資策略選擇。一方面,國內股市經過20年的發展,其承受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國際板的推出必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出現一擁而上的局面。而規模擴大和國際化程度加深,從長遠來說也是有利于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國際板的推出不會在短期改變中國證券市場“新興加轉軌”的階段性特征,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較高的市盈率將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國際板的推出將必然導致股市下跌的說法也不一定成立。值得提醒的是,為了迎接國際板的到來,管理層往往會出于穩定市場的考慮而出臺一系列扶持性的政策,這都是有助于股市上漲的利好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