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當前糧食供需偏緊的格局正激勵諸多資金提前主動進入糧市競相“囤地”和“搶糧”,比去年各路資金主要決戰于糧食收割后的流通環節超前大約一個季度。如何看待民資、外資、國資搶灘糧市行為?各路資本涌入糧市是否引發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以及增加糧市調控難度等問題? 其實,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并無一個確定的標準,輿論聚焦于這些問題,恰恰反映的是長期管制下,人們思維的的固化。簡單地說,資本(非國資)投資而導致農業出現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遭遇投資損失的是投資人自己,無需第三方擔憂,用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說事,實際上是旨在剝奪資本投資方的投資自主權、干涉他人的合法投資自由。 當前諸多資金考慮布局糧市首先與國內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直接相關,市場基于安全偏好希望資本深入農產品產供銷體系,因為這有助于監控食品安全風險。如近年來高盛投資國內綠色農業領域和丁磊養豬、種田等,最為典型的是早已存在但最近才在媒體集中曝光的糧食和食品特供系統,其本質都是綠色糧食較高的投資收益率激發了對農業的投資。 與此同時,諸多資金光顧糧食等農業市場,恰恰反映長期農業投資不足,這種不足帶來的農業供給問題正在抬高糧食等投資回報率。近年來幾乎每次通脹都以糧價等上漲作為突破口,反映貨幣超發所制造的通脹壓力主要借助糧市加以釋放。當前民資、外資等不僅僅是進入糧食流通市場與中儲糧搶購糧食,更突出的亮點是部分民資和外資等深入糧食生產環節以定向買斷產量等“囤積農地”方式爭奪糧源。 部分資本深入到糧食等農業生產環節穩定糧源,有助于增加糧食供給。其一,資本深入糧食生產領域意味著糧食生產正面臨著資本化改造,有助于改善當前家庭式生產所不可避免的抗風險能力不足問題。當前國內以戶為單位的糧食供給系統,使基礎設施生產長期不足。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就必須維護和建養農村水電等基礎設施,但農村水電等建設既屬于非排他性的農業生產所必需之基礎服務,又相對單個農戶屬于高資本密集型的設施,因此每個農戶都想使用但都不愿出資建設和維護這些農業基礎設施,從而導致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降低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遭遇50年一遇旱情的湖北就再度反映了農業基礎設施長期投資不足所帶來的農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 隨著各類資本順著糧食流通和加工環節向糧食生產環節布局,聯產承包制下的農戶分散經營的缺點將得到一定克服,避免農業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長期不足。畢竟,資本介入農業生產環節意味著國內農業將打破農民獨擔風險之格局。如資本與農戶簽署農業購買合同,農業生產的風險就由農戶與資本依據契約實行共擔,農業生產的豐歉直接影響著資方在糧食乃至農業的投資收益,同時資方也要采取監督措施,強化農戶與資方利益的趨同性,并避免農戶在種田過程中的“偷懶”行為。進而言之,隨著各路資本借助其專業性進入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農業的市場化擴展將使資本介入農業基礎設施,以市場化手段完成農村基礎設施的“最后一公里”建設,增加社會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其二,諸多資本逐鹿糧食等農業領域,在改善當前以中儲糧為主的政策性糧食流通渠道主導糧市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糧市的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流通成本。各路資本布局糧市客觀上有助于縮短糧食供需鏈條,強化糧市供需信息在糧食產業生態鏈中的有效傳導,從而有助于降低糧食的流通成本。畢竟,當前糧價上漲既與農業投資不足產生的供給問題有關,同時也與中儲糧主導的政策性糧食流通市場直接相關。例如,2006年以來的多次糧價上漲都與中儲糧敞口以保護價收購糧食、并順價向市場投放糧食庫存之運營模式為導火索和催化劑。而最近各地蔬菜的滯銷與城市菜價回落有限,則切實佐證了農產品流通市場存在較高的非合理交易成本。 由此可見,當前多路資本逐鹿投資不足的糧市并不會導致明顯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反而會給當前低效的糧食生產、流通和加工等市場注入市場活力。同時,還有助于改善農業長期以來投資不足的局面,提高農業的抗風險和供給能力。當然,更多資本投資會侵蝕糧食流通和購銷市場壟斷企業的利益,而恰恰是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宣揚資本進入農業會導致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言論,以此來反對社會資金對糧食產銷市場的系統性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