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薪雙管雙用”機制,逾越了政府和企業的邊界,或許并不能真正吸引到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反倒可能引來一批只想端“鐵飯碗”的人。 據報道,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為吸引大學生到當地重點企業就職,推出了“雙薪雙管雙用”機制——大學生到企業就職,還會納入寧津事業編制,每月領取企業、財政雙份工資。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業就職,可安排進機關事業單位。寧津的做法引發了諸多爭議。 從功利的視角看,這些措施無疑有一定吸引力,或許能解決當地企業面臨的人才問題,并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補償為此支付的公共財政或公共資源。 這或許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然而,地方政府不能僅僅只有利益考量,一項政策是否合理,更要看其是否符合政府職能定位,是否符合程序,是否體現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眾所周知,現在,即便是國企,各級政府也都不管其一般性的招聘了。很顯然,寧津的“雙薪雙管雙用”機制,逾越了政府和企業的邊界,打亂了企業和事業單位之間的界限,模糊了企業財務和公共財政之間的關系,將企業的用工問題行政化、復雜化。這形似改革創新,實則倒行逆施,恐怕后患無窮。 值得注意的是,寧津方面不止是變相補貼了相關企業的人才成本,更要命的是,當地政府為這種企業招聘提供了無限連帶責任。按照寧津的做法,不管這些招聘的人員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只要他們5年后不想在企業干了,就可以到機關事業單位任職,寧津縣的納稅人就要養他們一輩子。本來企業人才流動是正常的,企業無需在合同薪酬、福利之外,再支付成本。然而,當地政府卻要為這種不必要的支出,而支付高昂的成本。 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很難令人理解。這也難怪輿論要質疑,當地究竟是為了解決企業的人才困境,還是要解決當地某些“特殊群體”子女的就業問題? 況且,寧津的做法本身就拋棄了事業單位招聘公開、透明的用人程序,留下了權力暗箱操作的后門。不論當地政府部門是否愿意回應,這一做法都屬于違規。 當然,“雙薪雙管雙用”也違背了公共財政的基本原則和程序。盡人皆知的道理是,公共財政不能為企業員工發薪水。這些企業的人員不在事業單位上班,卻每月領著工資,這和“吃空餉”有何區別? 寧津的做法明顯存在多處違規,有關部門理應進行清查。 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現象并非偶然發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為吸引高端人才,承諾解決戶口、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之時,一些經濟欠發達、戶口不值錢的縣市,只好將事業編制、森林公園里的別墅等公共資源,當做吸引人才的籌碼。這其實不是真正的經濟競賽和人才競爭,而是權力大小和行政資源多寡的比拼。 靠行政權力和事業編制的魅力,或許并不能真正吸引到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反倒需要小心引來一批只想端“鐵飯碗”的人。真要發展經濟,吸引人才,地方政府能做的應該是軟環境的改造,而不是給所謂的重點企業吃“行政大補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