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CPI上漲已經不再是結構性的,而是呈現出全面上漲的特點。非食品價格加速上漲。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帶動了勞動力工資的持續上漲,從而造成了服務業和農產品價格上漲。我國可能面臨長期的、持續性的通脹壓力。居住類商品價格的上漲正在成為通脹的“新推手”。筆者認為5月份的CPI可能再次創出年內新高。
通過對比分析今年前幾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構成中的商品要素,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目前的通脹形勢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在引起通脹的食品類商品價格保持相對平穩,且多數蔬菜價格有所回落的情況下,非食品類商品的價格指數卻持續攀升。因此,當前需要特別警惕通脹從食品向非食品領域的轉移和擴散。
呈現全面上漲格局。結構性通脹一直是前幾年我國通脹的重要特點。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我國的物價上漲主要是因為食品及居住類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這兩類商品對CPI的貢獻率占比最大;而CPI的其他一些構成因素,如服裝類和家庭設備用品類價格是持續下降的,因此物價上漲是結構性上漲,并非全面通脹。
與前幾年不同的是,當前的CPI上漲已經不再是結構性的,而是呈現出全面上漲的特點。以4月份為例,CPI構成中的八大類商品出現普漲的局面。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5%,居住價格同比上漲6.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3.2%,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2.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上漲2.1%,就連嚴重供過于求,過去幾年價格一向穩定的服裝類商品價格也出現1.4%的同比上漲。
非食品價格加速上漲。對比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的非食品價格上漲是十幾年來最快的時期。尤其是最近幾個月,非食品價格一改前幾年相對穩定的態勢,出現同比逐月上漲。今年第一季度,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5%,是近13年以來的新高;4月份,非食品價格上漲2.7%,比前3個月加快了0.2個百分點。
非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表明,我國目前的通脹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發端于食品領域的通脹已經開始逐步向非食品領域、服務業領域轉移和擴散。一般而言,食品價格容易受自然災害和生產周期的影響,價格上漲不具有持續性;而非食品價格上漲并非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性上漲的體現。目前通脹結構的變化表明我國可能面臨長期的、持續性的通脹壓力。
導致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已經步入了劉易斯拐點的通道。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帶動了勞動力工資的持續上漲,從而造成了服務業和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勞動力成本壓力將擴散到更廣泛的經濟部門,帶動商品和服務價格普遍上漲。尤其是工資上漲將對物價有長期和持久的推動力。日本和韓國在經過劉易斯拐點后,均出現了成本推動的通脹,即高通脹和高工資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對CPI權數構成進行了相應調整,居住類價格提高了4.22個百分點。由此,在目前我國的CPI構成中,居住類的權重提高至約20%。調整以后,CPI的變化更加與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趨于一致。
今年1~4月,居住類商品價格累計上漲6.4%,對同期CPI的貢獻度達到25%,居住類商品價格的上漲正在成為通脹的“新推手”。而在北京等特大城市,居住類商品甚至已經成為通脹的“第一推手”。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今年1~4月,北京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5.3%;其中,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10.8%,住房租金同比上漲13.7%。八大類商品及服務中,居住類和食品類是影響價格指數的主要因素,分別拉動總指數上漲2.4和2.3個百分點。很顯然,房租已經成為推動CPI上漲的新動力。
另據國家統計局廣州、江蘇、內蒙古、陜西調查總隊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廣州、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房租連續呈現快速上漲的態勢,部分城市房租同比增幅超過10%,有的超過20%。
推動房屋租金價格快速上漲的直接動力主要有長期居高不下的房價,與房屋直接相關的裝修、裝飾材料成本上升,通脹預期等。未來一個時期,水電燃氣等公用產品價格的上調將繼續增加居民居住類消費支出,加大居住價格上漲壓力。另外,空前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可能致使部分居民由買房轉租房,房屋租金還可能持續上漲。
房租大幅上漲,一方面直接推高通脹,另一方面對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產生價格傳導和擴散效應,降低整體經濟活力。此外,房租上漲對城市中低收入租房者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
消費者物價指數經過4月份小幅回落之后,5月份的CPI走向成為目前市場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是繼續回落,還是再次創出新高?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情況”顯示,5月上旬主要食品價格上漲范圍較4月下旬擴大,而且連續3期全面下跌的蔬菜價格出現了變化,部分蔬菜價格小幅上漲。數據顯示,5月上旬在受監控的29個規格品當中,有17種規格品價格較4月下旬有所上漲,占比59%;另有兩種食品持平,10種商品價格下降。
由于食品在CPI中占居主導地位,食品價格的上漲,再考慮到租金上漲和當前我國通脹的結構性變化,筆者認為5月份的CPI可能再次創出年內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