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業板的推出,很多創業型企業都積極準備上市。應該說,對企業創業者而言,上市有兩大好處。第一個好處是融資,這是最核心的。上市讓企業的股東多元化,給企業帶來更寬的融資渠道,支撐這個企業未來的發展。但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是多種融資手段當中的一種。為什么很多企業上市以后“見光死”?一個本質的問題,這些企業和所有的利益方,把上市作為一個目的,而不是作為一個手段。這樣的企業肯定是得不到發展的。 第二個好處就是套現。上市帶來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在墻上畫一個大餅,如果有人相信這個是值錢的,那么你這個墻上的大餅可以直接換成錢了。這本身是一個博弈,你畫一個餅,人家會不會相信?就算人家信了,
你是套現了,但買家最終的價值實現還是要靠被投資企業盈利及盈利的成長。離開了這一點,企業上市不能為全社會創造任何價值,而只會造成資本市場參與者之間一次次殘酷的財富再分配。 其實,上市之后,企業會面臨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上市以后企業整個運營成本大大地提高。如監管、信息披露等壓力和對企業創業者要求的提高。另外一個問題是,上市之前建立的股權分配結構造成上市以后高管個人財富的增長,導致高管隊伍的不穩定,甚至給企業樹立很多新的競爭對手。 企業能否獲得持續性成長,關鍵不在于上市與否,更重要的是能否搭建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公司治理構架。現在很多創業型民營企業都屬于創始人治理模式。創始人往往是“老子一股獨大”,這種模式容易造成沖昏頭腦的擴張,多元化經營,把企業風險放大。一個深層因素在于對制度環境的預見,如果認為制度環境不可持續,就會造成經營的短視,產生逐利心理而不愿長期發展。這樣使得很多原本想長期發展企業的人也沒有安全感,轉而追逐暴富,許多企業擠進房地產行業就是一例。 企業為什么要上市問題的核心是,一個創業者主導的公司治理模式怎么向一個上市公司所需要的開放型的、權力制衡的、相互之間討論問題的董事會治理模式轉變。這種轉變,在絕大多數中國的創業型企業當中都是缺位的。如果缺位,一個企業就算上了市,也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可持續的行業巨擘。(羅彥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