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高通脹、高庫存、經濟減速并存,貨幣政策繼續緊縮的余地已越來越小了,若高庫存遇到高利率,緊縮遇到企業周轉困境,處理不好,不僅企業受不了,經濟很可能失控。當前房地產市場已經面臨價格下降的拐點。因此,在經濟增速呈現拐點的時候,抗通脹已經到了貨幣政策慎用的階段,打壓房價的舉措也要“柔一點”。 房地產市場變臉的信號最敏感最典型的是二手房房價。北京市最經典的地段方莊和亞運村小區的二手房價格,在5月第一周的成交量大幅度下降的同時,報價也下跌了5%—10%。降價還沒有刺激起銷售量,說明還要跌。這兩個地區的房價數據相比所有的房地產報價數據都更有說服力和代表性,F實告訴我們:一線城市房價已經面臨下跌的拐點。 打壓房價目前只差“最后一根稻草”了,壓下去,還是觀望?我主張觀望,但更多的人強調,時機難得,為什么不壓呢?在經濟增速呈現拐點的時候,調控效果需要一段觀察期。 打壓房價泡沫是否需要雷霆手段,是否需要來一次房價暴跌?我認為,應該按照市場規律順勢操作,將房價上漲的動力一點點撤除,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創造讓房價微跌、慢慢跌的大環境。比如英國4年房價平均下跌40%,雖然整體經濟一直被壓抑,但沒有出現硬著陸。只有避免硬著陸,避免房價暴跌引發的滯脹,才能使整個經濟實現平穩轉型。 從感情出發,我希望房地產市場出現暴跌。但我深知一點,房價暴跌的結果不一定買得起好房子的人越來越多了,而意味著高庫存將立即演化為“去庫存”、“拋庫存”,房價拐點很可能迅速演化為經濟的拐點。 在最近的人口統計中披露了一個數據:我國2010年的城鎮住房自有率已經高達80%,遠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甚至高過很多發達國家。我國目前城鎮人口是6.66億人,大約有1億多人是無房戶,而這些無房戶中或者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或者屬于絕對的低收入人群。我不是有意想站在這些人的對立面,但我必須以經濟學家的良心說話:如同必須保持一定的失業率一樣,一個正常的國家必然有一定數量的無房戶,否則誰還會為改善生活而努力工作。即使房價暴跌50%,還會有這么多無房戶。 近期房地產市場數據表明,中國住宅最大的需求已經不是投資性需求,更不是投機需求,而是改善性需求和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剛性需求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的限購令和限貸令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促進經濟增長所最需要的人的創造力。 300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大約可以保障近1億的低收入者有住房。而現在各地的限購令和房產稅全面征收預期限制著改善性需求。我們在基本消滅了“無房戶”的同時,也消滅了大量存在的改善性需求。那么,目前這么多的在建住宅和已完工住宅如何變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