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排除新三板公司業績優異背后存在“做賬”的可能。畢竟那些新三板公司的目標仍是登陸創業板或中小板。因此,新三板公司只有在業績上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才有可能順利地轉板,并可能獲得較高的新股發行價格。
隨著2010年年報披露完畢,創業板公司高成長的外衣再一次被褪去。統計顯示,2010年,創業板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率為30.31%;而同樣的指標,深證主板A股為40.91%,上證A股為37.15%,中小板為32.50%,創業板的成長性因此墊底。
就在創業板墜落的同時,“新三板”卻異軍突起。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代辦系統股份報價公司2010年年報主要數據統計表》顯示,“新三板”81家掛牌企業平均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41%。而且這一指標扣除了非經常性損益,擠去了凈利潤中的水分。因此,與已上市的A股四大板塊相比,新三板公司的業績更勝一籌。
新三板成為成長性最佳的“板塊”,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本來,作為創業板、中小板公司來說,在股票上市募集了大量資金后,理應表現出更好的成長性。然而事實卻是,成長性最好的是很少融資的新三板公司。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讓人質疑企業上市與融資的必要性。既然沒有融資也沒有公開上市的新三板公司更有成長性,那么,企業還有必要上市融資嗎?因此,對于新三板公司所表現出來的優異業績,投資者有必要保持一份戒心。
當然,出現這樣一種極不協調的局面,與創業板、中小板公司上市時的過度包裝有關。為了能夠成功上市,為了能夠獲得更高的發行價格,包括創業板、中小板在內的一些新公司在上市過程中,都會對公司進行包裝,把稻草說成黃金。這種包裝極大地透支了公司的成長性,使公司的財務數據在上市前表現出很大的成長性,而上市后業績變臉。最典型的如海普瑞,上市前的2009年,該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400%以上;而上市當年(即2010年),該公司凈利潤增長幅度下降到49.50%。到了今年一季報,凈利潤同比下降39%。正是由于創業板、中小板里有很多海普瑞這樣的公司,從而削弱了創業板、中小板公司原本存在的成長性,使得成長性原本不如創業板、中小板的新三板公司,反倒顯得成長性更好。
之所以要對新三板公司的業績保持一份戒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排除新三板公司業績優異背后存在“做賬”的可能。畢竟那些新三板公司的目標仍是登陸創業板或中小板。因此,新三板公司只有在業績上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才有可能順利地轉板,并可能獲得較高的新股發行價格。這也正是導致新三板公司成長性強于A股市場四大上市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這一點,投資者務必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排除高成長的新三板公司轉板成功后出現業績變臉的可能。如“新三板”公司久其軟件,2009年成功轉板中小板,轉板前的2008年每股收益達到0.59元,轉板成功后,2009年降為0.45元,2010年降為0.42元,今年一季度甚至虧損0.044元。因此,對于目前新三板公司表現出的高成長性,投資者保持一份戒心是必要的。